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联盟故事>“莫扎特”效应的实质
内容
“莫扎特”效应的实质

1993年,有一项实验发现,再给一群大学生听完莫扎特钢琴曲K.448后,他们的认知测试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项实验一出,全世界有能力的家庭都开始被莫扎特音乐所吸引,人们竞相传播音乐的神奇,还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分析解读莫扎特音乐中的旋律对孩子,对人思维的影响。有的机构利用莫扎特音乐进行胎教、早教,甚至一些受到高等教育的家长们,也都深信莫扎特的音乐能够让孩子变得聪明。居然最后还爆料说,奶牛听了莫扎特音乐,产奶量都增加了!

        什么道理过分的相信了,就是迷信。那么像这样把莫扎特吹得神乎乎的,稍有辩证思维的人,都会意识到什么地方已经不对了。特别是父母就更应该警惕了,当人们过分吹嘘一个东西时,背后就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最近《最强大脑》评委魏博士,在“家庭教育宝典”专栏中提到现在有研究表明,单纯的给孩子听莫扎特、古典乐,或者其他什么音乐,都达不到让孩子变聪明的效果。那么为什么会有开头所讲的实验呢,难道音乐真的就没有效果吗?或者音乐要怎么样听,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作用呢?接下来就是今天分享的重点。

        魏博士指出,莫扎特效应并非空穴来风,它本身是有科学依据的,这源于我们人类大脑对节奏感的依赖。平时我们听音乐,说好听的时候,很有可能是大脑在欣赏音乐的旋律,所谓音色动人,就是大脑沉浸在了音乐的音色、音调和节奏之中。

        相信伙伴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听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当你听到上一段的时候,大脑就能够想到下一段即将听到的节奏。再想想,尽管全世界的音乐类型都不一样,但是只要音乐一响起,我们就能够立马分出是哪个地区的。比如说非洲音乐、印度音乐、日本音乐、中国音乐等等,虽然我们听不懂歌词是什么,但是我们本能的知晓旋律的区别,甚至有的音乐,总是似曾相识。

         魏博士援引去年的一篇共识性论文,特别之处,即便是没有进行任何音乐训练的人,也能够用“可预测的音乐节拍”的本能感觉制作歌曲。这篇论文还将世界各地数百种音乐全部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全世界音乐的18个普遍的规律,其中有1/3的规律都和节奏有关。

          节奏感就像我们大脑中的存储硬盘一样,一种非常底层的连接,不同文化的人都公用一类硬盘,不受后天因素的影响。所以音乐无国界,也是这个道理。记得在成龙电影《飞鹰计划》中,成龙一伙儿和土著人在沙漠深处交战的情景,他们虽然不懂土著人跳舞的节拍,但还是情不自禁的跟随节拍跳舞。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人跟着节奏打节拍的时候,大脑的特殊区域旧货非常活跃。它需要听觉中枢、运动中枢和顶叶三者相互配合和大脑综合处理才能完成。这种特征在人类所有近亲中唯独人类具有,像猩猩们无论如何去训练它们,它们都学不会。但是人类却天生就知道打拍子。

          通过研究,人们发现如果孩子听音乐,同时教孩子打节拍,每天只需要20分钟,孩子的记忆、预言、注意力等认知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节奏和打节拍不仅能鼓励他们用新的、不同的角度思考音乐,还可以通过节奏速度的变化,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和身体协调能力。脑科学研究发现,节奏还能够帮助人们记忆,任何一个超过3分钟的歌曲,我们大脑都是靠节奏感来记忆的,大脑把一个个的节拍分类,编排成重复规律的小组,就好似压缩软件一样,将信息压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只记得一些歌曲的节拍,却忘记了里边的歌词。

        另外,良好的节奏感和记忆能力,还是孩子语音发展的必要因素。刚才我们提到人类的近亲中,都没有人类的节奏感。但是语言能力好的鹦鹉和记忆力超好的大象却发展出了跟着音乐打节拍的能力。大脑中处理节奏的能力和处理语言音节的能力是相对应的。美国西北大学听觉神经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测量了儿童大脑活动后,发现孩子们节奏感和听觉记忆越好,他们在以后的阅读和识字能力也就越强。

         到此,我们就应该明白“莫扎特效应”的核心内涵了。莫扎特音乐的节拍的确变化多端,能给孩子带来丰富多彩的感受,但是仅仅靠听是不起什么作用的,起作用的时跟随变化的节奏感。如果能够让孩子学会感受节奏,并跟随音乐的快慢打节拍,那么《最炫民族风》一类的广场舞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每天一篇文章,我们明天继续。

这是与您分享的第301篇文章,欢迎您扫描上方的二维码关注个人公众号《老子儿子妈》,在那里期待您的到来。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