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莫扎特》
中国观众为何喜欢法语音乐剧
撰稿 / 吴桐
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1月2日至21日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连演24场,赢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的疯狂拥簇。主演米开朗基罗·勒孔特的《纹我》,弗洛朗·莫特的《杀戮交响曲》还没开唱,掌声和欢呼声总是会先响起,好像场内有好多观众都不止看了一次,好像每一首曲子都期待已久。谢幕更是出乎预料的狂热,以至于保安不得不早早来到前排站好,抵挡潮水般的热情。
视频: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宣传片
从《巴黎圣母院》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再到《摇滚摸扎特》,文化广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向中国观众介绍法语音乐剧。不过,连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自己也没想到,《摇滚莫扎特》会这么火,火到有观众一连买了24场门票,在剧院附近租房子住下,天天来看。究竟是什么让它对中国观众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
在《摇滚莫扎特》演出现场,许多观众都表示自己是冲着剧中的明星来的。扮演莫扎特的米开朗基罗·勒孔特被中国观众亲切地称作“小米”。“小米”并不是一位专业音乐剧演员,而是一位摇滚歌星。凭借《摇滚莫扎特》,他获得了素有“法国格莱美”称号的法国广播音乐青年奖的三个奖项,剧中单曲《纹我》还在2009年法国流行音乐排行榜位居第一。
扮演莫扎特死敌萨列里的弗洛朗·莫特,外形俊朗,粉丝并不比“小米”少。萨列里第一次听到莫扎特音乐之后,唱出一首《美好的痛苦》,大胆的造型和编舞,将萨列里近乎癫狂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费元洪看来,相比于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法语音乐剧的一大特征是“戏大于人”。“百老汇和伦敦,都是产业化运作,戏大于人。法国人自由浪漫惯了,明星的作用很大。”
此前,《摇滚莫扎特》曾在日本、韩国、乌克兰及俄罗斯展开巡演,每年都有中国观众远赴海外看《摇滚莫扎特》的现场演出。而且,2016年、2017年,“小米”、弗洛朗·莫特曾接连在上海和北京开演唱会,与中国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近。
视频:《摇滚莫扎特》中的“冰棒歌”
要说法语音乐剧最独具一格的地方,费元洪用两个字概况:“写意”。法语音乐剧从创作伊始便融入了这个民族写意奔放的性格特征,以自己独立的语言和审美系统自成一派。法语音乐剧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中国观众这里得到共鸣。
同样是以莫扎特为原型的音乐剧,很多人认为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在故事情节的丰富程度和主题的深刻程度上都不及一年前在文化广场上演的德语音乐剧《莫扎特》。但前者更浪漫、更热情、更幽默。欣赏法语音乐剧时,观众不会去计较哪里的叙事是否缺了一块,舞美是不是太过于抽象,或是某个演员的表演是否“出戏”。一些留白,一些跳跃,一些间离,完全可以被中国观众理解,而且可以感受到更多。
越来越多法语音乐剧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也让人们看到,在百老汇之外,音乐剧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模样。不必遵从和照搬某种固定的套路,可以走出自己的路来。
和百老汇不一样的是,法语音乐剧一般会先出唱片,为音乐剧造势。上世纪90年代末,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首演前,概念碟就已经发行,单曲《美人》出色的三重唱充满戏剧性,一炮而红。《摇滚莫扎特》的原声专辑也十分成功,在发布5周之内成为全法销量冠军,在11周内仍然保持销量前5的惊人成绩。
视频:《摇滚莫扎特》中的“劝酒歌”
一位观众说:“《摇滚莫扎特》的歌都太燃了,我特别喜欢摇滚歌剧这种形式。”提到“摇滚歌剧”这个词,可以追溯到法语音乐剧的开山之作《星幻》。在第五季《歌手》中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演唱的《一个忧伤者的求救》就出自这部作品。
上世纪70年代,音乐剧的形式早已在欧美地区广受追捧,骄傲的法国人却始终提不起兴趣,《星幻》横空出世的1979年,打出的概念便是“摇滚歌剧”,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风格。《摇滚莫扎特》继承了“摇滚歌剧”的血脉,既融入莫扎特的古典风格,又充满摇滚的态度、炽烈的情感,用一个“燃”字概括再好不过。
长按上图中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公众号
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