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联盟故事>以死敬生的生命赞歌——莫扎特《安魂曲》
内容
以死敬生的生命赞歌——莫扎特《安魂曲》

  “生”与“死”始终都是艺术创作的主题,有人从“生”来思考“死”,有人则以“死”来反观“生”。

  余华曾说:“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也曾深刻地反思死亡:“死亡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爱尔兰诗人叶芝面对生死则淡然许多,墓志铭上的“生与死,冷眼一瞥。行者,且赶路”是他对生死的全部态度。

  在探寻生死之义的过程中,宗教的存在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视角和路径。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1756~1791)

  1791年,在莫扎特生命之光即将熄灭之时,其绝笔之作《安魂曲》以高度艺术性和深刻性的音乐表达了对生与死的思考,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弥撒曲,随着“安魂弥撒”的发展,其功能已不再局限于宗教中悼念亡灵,而是逐渐拓展为悼念逝者、安抚后人甚至作为独立的音乐审美而存在的音乐形式,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他借用“安魂弥撒”这种宗教音乐范式来表达个人生死观的作品。

▲蒂勒曼与慕尼黑爱乐乐团莫扎特《安魂曲》唱片封面

  一直以来关于《安魂曲》与莫扎特夭亡的关系流传着众多说法,1791年贫病交加的莫扎特受到一位神秘人重金委约创作一部《安魂曲》,特殊的音乐主题和来访者的神秘感令莫扎特对这部作品格外重视,甚至预感到自己的生命之旅即将结束。

  《安魂曲》倾注了莫扎特全部的心血,他甚至认为这是写给自己的《安魂曲》。面对命运既定的生死之数,病榻上的莫扎特无力抵抗,在第九曲《泪经》刚动笔之时溘然长逝,今天我们听到的通行的版本系由由莫扎特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的草稿整理完成。

《安魂曲》全曲共十二首分曲:

1.进台经;垂怜经;

2.继叙咏:震怒之日;

3.继叙咏:号角响起;

4.继叙咏:最威严的王;

5.继叙咏:至慈求你垂怜;

6.继叙咏:永远在烈火之中受煎熬;

7.继叙咏:泪经;

8.奉献经:我主;

9.奉献经:牺牲;

10.圣哉经;

11.降福经;

12.羔羊经—领主颂

  其中包括十首合唱曲,三首独唱与四重唱。开篇《进台经》以凝练的笔法呈现出全曲的核心主题,,因而舒缓庄重的音乐并没有面对死亡的恐惧不安之感,更像是虔诚的教徒坦然从容的走向终点,在天国迎接生命新的开始。莫扎特对“死”的体悟是循序渐进的,第五曲至第七曲的继叙咏段落从乞求慈悲的上主悲悯到对沉沦地狱饱受炙烤的恐惧,音乐情绪的发展也随之变化深入,。

▲阿巴多与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演绎莫扎特《安魂曲》选段

  不同于巴赫音乐中纯粹而浓厚的宗教气氛,这首莫扎特写给自己的“天鹅之歌”更像是一个生活在凡尘俗世中的普通教徒以肉体之躯历经世事后的种种感悟,因而它也更能触动灵魂深处最隐秘的地方,引起共鸣。

,现实的苦难与救赎是他们必然要直面的人生议题,在面对《安魂曲》的创作时,莫扎特预感到了人生的最终宿命——死亡,这对年仅35岁的莫扎特而言必然是沉重且残酷的,但是莫扎特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死亡,“从死反观生,进而赋予生更丰富的意义”是莫扎特在《安魂曲》中最热切、最渴望的表达。面对生死,《安魂曲》中所传递的并不是生命即将结束的焦虑、恐惧,更多是对“生”的尊重和珍惜,虽然死亡是既定的,但是告诉世人“生”是可以掌控的,从死亡的阴影中升华至对“生”的珍视和对现实的爱,这是《安魂曲》所传达的核心要义。

▲阿巴多与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演绎莫扎特《安魂曲》选段

  正如美国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所说的那样:“他的天性中支配一切的特征是无穷无尽的爱,因而尽管遭受折磨,但其作品中却不以痛苦为支配性基调”,因此,《安魂曲》虽然描绘的是莫扎特对死亡的感悟,但是在他的音乐中我们听到的依然是他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憧憬,而这也正是莫扎特音乐的伟大之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期内容:白佳欢

页面排版:高 建

关注 |古典音乐频道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古典音乐频道,收听莫扎特《安魂曲》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