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联盟故事>【精品课堂】追寻舒伯特之二(“In Search of Schubert” )|舒伯特艺术歌曲
内容
【精品课堂】追寻舒伯特之二(“In Search of Schubert” )|舒伯特艺术歌曲

尚音爱乐微信账号:shangyinaiyue

◎【课程名称】追寻舒伯特(“In Search of Schubert” ),是2013年9月29日至10月23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音乐系的著名学者罗伯特·温特(Robert Winter)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为期近一个月的舒伯特专题系列讲座。

◎【主讲教授】罗伯特·温特教授,他是公认的贝多芬、舒伯特专家,《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的“舒伯特”辞条便是由他所撰写的。上个世纪80年代,他曾在维也纳、伦敦等地进行舒伯特手稿研究,并且取得了诸多突破性的成果。

◎【课堂内容】本次系列讲座包括了“舒伯特的维也纳”、“舒伯特与歌曲”、“舒伯特与上帝”、“舒伯特的未完成”、“舒伯特与室内乐”、“舒伯特与古钢琴”六个议题。温特教授通过六次讲授对舒伯特本人及其创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全新的观念与重要的史料。

◎【课程整理】瞿枫

第二讲|舒伯特与艺术歌曲

舒伯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歌曲,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温特教授还将其称为“现代爱情歌曲之父”。在第二讲中,教授邀请了声乐系的同学进行现场作品演绎,并且在历史与文化语境中对舒伯特的多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进行了诠释。

舒伯特在其短暂的一生里创作了约有630首的歌曲,从他15岁创作出第一首艺术歌曲,到他去世前几周写下他最后的歌曲作品,平均8.5天就有一首歌曲诞生。不过他的创作并非是平均而有规律的,他常常在一段时间内进行集中创作,其他时间则会搜寻诗歌素材,为下一次集中创作做准备。

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都创作过歌曲,不过他们知道“艺术歌曲”是一种次要体裁,所以他们的歌曲作品的数量非常少,从贝多芬的声乐套曲《至远方的爱人》就可以看出,要想在声乐套曲中倾注弦乐四重奏或者交响曲那样的深刻意涵是多么的困难。在19世纪初,艺术歌曲从审美上来讲就是一种描述性的朴实无华的音乐,是指修饰诗歌,而不是重新诠释诗歌的音乐。作曲家可以通过选择调式与速度来暗示诗歌的大致含义,但由于这些诗歌本身大多是描绘大自然或是简单的情感的,例如像爱情或是渴望,所以作曲家的主体性仍停留于表面。

当时著名的音乐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莱夏特根据歌德的诗歌创作了一首《野玫瑰》,这是一首简单、刻板的分节歌式的歌曲,莱夏特还将该作品献给了普鲁士国王。舒伯特此后也为同一首诗词谱曲,似乎是在向莱夏特挑战。通过声乐系同学的现场演唱,两首作品一经比较就高下立现了。是舒伯特改变了艺术歌曲的创作。

舒伯特可以说是“现代爱情歌曲之父”,从晚期浪漫派、叮砰巷、布鲁斯、爵士、摇滚,甚至到rap和hip-hop,它们的爱情歌曲都源自舒伯特。在西方文化中,舒伯特的爱情歌曲第一次提出了所谓的现代境遇,舒伯特强烈地表现了现代性的基本主题:疏离、自信的丧失、犹豫不决、自我的丧失、孤独、排斥以及背叛。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恋人都是失败者,是不合时宜的怪人。换言之,舒伯特表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主体性”,这里的主体性代表的是人类内心世界的心理、情感和生理状况。舒伯特从存在主义的孤立个体的角度来进行创作,他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是极为私密而内心化的。舒伯特知道,浪漫主义的主体性在歌曲中能够被最为充分地表现出来。你既可以是演唱者、伴奏者,也可以是唯一的听众,没有一种表演形式能比唱歌更具有主体性了。

舒伯特曾为歌德的77首诗歌、席勒的44首诗歌谱曲,但是一些最杰出的艺术歌曲却是非常糟糕的诗歌而创作的。因为舒伯特能深刻洞察到连创作者本身都没想到的诗歌内涵,他的音乐往往超越了那些诗词。那么既然舒伯特所选取诗歌都与痛苦有关,我们为何对他的音乐乐此不疲呢?其中的原因就是,舒伯特给痛苦带来了多层的意涵。

,在莎剧中,西尔维娅是一位美丽、聪慧、令人钦佩却又无法企及的女人。分节歌一般都会保留最基本的民歌特征,每个诗节的音乐都是相同的。,因此舒伯特就为该曲选择了古式的分节歌形式。但分节歌的单调并没有阻碍舒伯特运用娴熟的技法让歌曲脱离重复。该作品每个诗节的两头都有迷人的钢琴段落,每个诗节的结尾又同时作为钢琴段落的开头,具有引子、连接以及尾奏的功能。而旋律声部则将规则与不规则结合在了一起,乐句结构非传统的4小节或8小节,而是奇数的7小节。

《夜与梦》(D. 827)与《年轻的修女》(D. 828)于1825年作为作品43“两首艺术歌曲”一同进行了出版。舒伯特将这两首作品放在一起发表,显然是有意为之的。两首歌曲的调性构成了一个三全音关系,舒伯特正是希望我们以最为戏剧性的方式来体验理想世界的梦。《年轻的修女》结束在F大调的“哈利路亚”上,F大调总是具有宗教或者田园意涵,B大调总是与梦幻存在的理想世界联系在一起。在现场,来自声乐系的同学以两种不同的方式与温特教授一起演绎了《夜与梦》这首作品,其中一种是在音乐厅内面向公众的演唱方式,而另一种在家庭或沙龙中面对亲密的家人朋友的演唱方式。显然,考虑到舒伯特当时的生活、创作环境,他的艺术歌曲的演绎方式更接近于后者,需要的是一种近乎于聊天、倾诉的演唱。

最后,教授探讨了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两首歌曲,《邮车》和《虚幻的太阳》。这部声乐套曲选用了诗人缪勒的诗歌,主要描绘了一个迷茫的青年执着地思考被爱人抛弃的事情,堪称是探索忧伤和绝望情绪的里程碑式作品,不过《冬之旅》的诗歌却是相当糟糕的。《邮车》这首作品之所以杰出,是因为舒伯特将描绘令人兴奋的邮车的音乐形象放置在了极度悲伤绝望的抒怀的上方。《虚幻的太阳》或许是舒伯特创作的最为令人心碎的歌曲。这首作品集中表现了舒伯特对于从感官性的三音下落到平静稳定的主音上的这种和声进行或旋律进行的痴迷。

如对本文有话要说,请回到尚音爱乐微信页,直接回复。欢迎来信,平台邮箱shangyinaiyue@163.com

文章来源:中国音乐学网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