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联盟故事>贝多芬《溪畔景色》 | 一日一得
内容
贝多芬《溪畔景色》 | 一日一得


《给孩子的音乐》

之 “自然”篇

贝多芬《溪畔景色》

贝多芬《F 大调第六交响曲》第二乐章

路德维希 · 范 · 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 年 12 月 16 日—1827 年 3 月 26 日,德国作曲家、钢琴家,被尊称为“乐圣”。

主要作品:《降 E 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 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 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d 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c 小调第八奏鸣曲“悲怆”》《F 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以及歌剧《费德里奥》等。


贝多芬定居维也纳后,每年夏季都会到维也纳郊外的森林避暑。避暑期间,几乎每天他都会出门徒步一整天。徒步时,他会越过小溪,翻过土坡,有时还在石头之间跳跃。他还会带上纸和笔,随时记录突如其来的灵感。贝多芬的好友查尔斯 · 尼特告诉世人:“贝多芬似乎天生就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


贝多芬避暑时居住的海利根镇附近有一条美丽的小溪。山上的泉水奔流而下,水流湍急。岸边是茂密的榆树林。贝多芬无疑在这里得到了主要的灵感,最终写下这个名为“溪畔景色”的乐章,成为他的《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


乐章一开始,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象征小溪的流淌,也好似微风拂过水面的声音。在这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上方,主旋律一闪而过,仿佛歌声在树林与草丛间时隐时现地飘荡。小提琴奏出的颤音宛若枝头小鸟的歌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拨奏出的声响则令人联想到溪水翻腾时发出的“咚咚”声。随着音乐的进行,大自然的声响越来越丰富,林间的植被越来越茂盛,小动物们的身影也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了。这时,乐曲逐渐停了下来,四下变得一片寂静。随后,乐章中最精彩的一段开始了:长笛模仿着夜莺,双簧管模仿着鹌鹑,单簧管则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这段将鸟儿歌唱表现得活灵活现的音乐可说是本乐章的点睛之笔。


 “给孩子”系列NO.9 

《给孩子的音乐》

作    者:刘雪枫

策划出品:活字文化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10月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