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联盟故事>又被暑假班套路了吧?所谓右脑开发就是个坑 | 读书吧
内容
又被暑假班套路了吧?所谓右脑开发就是个坑 | 读书吧


  读书吧  

教育孩子,似乎是少数永不可逆的事情,当你发现自己做错时,可能已经没有机会重来,甚至扼杀了孩子某种天赋。

文 | 胡雯雯 


暑假将至,幼儿园和中小学门口照例又围满了辅导班的宣传员,“音乐启蒙”“右脑开发”“国学欣赏”“黄金识字”……各种传单恨不得糊你一脸,让爸妈回去给孩子调配一锅“假期十全大补汤”。


不知从何时开始,父母对育儿懂得越多,就越焦虑。一次创业搞砸了,可以推倒重来;一次投资失败了,可以换标再投;一篇文章没写好,删了重写便是。但教育孩子,似乎是少数永不可逆的事情,当你发现自己做错时,可能已经没有机会重来,甚至扼杀了孩子某种天赋。


但世界变化太快了。十几年前,谁能想到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将如何改变生活?而十几年后,当我们的孩子面对未来世界,会是哪种境况,谁也说不好。幸而在近期,我读到了Dr. 魏的一本新书《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对许多似是而非的育儿理念进行了一轮新的筛选,也减缓了不少对未来的焦虑。



魏坤琳,昵称Dr. 魏、叨叨魏,专门研究大脑科学,在北大心理与认知学院任教,曾被称为“北大最帅教授”。但许多人认识他,可能是通过《最强大脑》,他“铁面判官”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其实在生活中,他就是一个天天送女儿上幼儿园,有空就陪她玩的普通爸爸。有了孩子后,魏坤琳意识到自己研究的脑科学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因此,他利用自身优势,联合了全球许多志同道合的科学家朋友,办公号、开设育儿专栏和讲座、推出亲子桌游盒子,志在传播更多科学养育知识。


“孩子需要的不是现在学校看重的技能,而是未来世界看重的能力。”Dr. 魏这样认为,因此他的育儿理论,全都基于神经可塑性等脑科学原理,以及宝宝大脑的发展规律。但他的文字非但不烧脑,还特别接地气,让我们这种路人也能一口气整本读完,还不时拍红大腿或懊恼万分。



Dr. 魏把孩子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也是家长们最应该重视的方面,概括为五大部分: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和创意脑,对应的就是智力、注意力、记忆力、情绪、社交能力、阅读、语言能力、创造力等对未来至关重要的软实力。


因此,他书中谈到的许多问题,也正是父母们最常疑惑的,比如:


o智力脑:怎样锻炼宝宝的科学思维?如何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如何提升宝宝的记忆力?


o情绪脑:孩子容易发脾气怎么办?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怎么夸奖孩子、批评孩子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


o运动脑:四肢发达、头脑就一定简单吗?学步车到底会让孩子缺失什么?


o语言脑: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学外语的黄金年龄是什么时候?音乐对语言能力的作用是什么?


o创意脑:什么游戏最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真正的音乐启蒙是怎样的?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教育帮手」




右脑开发靠谱吗?


“右脑开发”,是流传至今最常见的一个口号,“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培养孩子的视觉想象力!”,是各种主打右脑开发的培训班最常挂在嘴边的。


魏坤琳也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Dr.魏,这个右脑开发靠谱吗? "


他的回答直接了当简单:不靠谱!


其实这个理论,是对1981年诺贝尔奖得主斯佩里(Roger Sperry )的裂脑研究的最大误读。裂脑人是一类特殊的病人,他们左右大脑半球间的直接联结被切开了,因此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左右脑机制的不同。



“的确,对这些病人的研究,让科学家对左右脑的分工有了很深的了解,但是,我们正常人不是裂脑人,我们大脑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左脑和右脑的协同,特别是创造力这种非常复杂的大脑活动。”


Dr.魏对于这种误读引发的概念流行,显然有些无奈,但他也理解背后的原因:“首先,对左右脑的划分,满足了人们对大脑这样复杂器官的理解的需求;第二,商家从中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卖点。”


既然右脑开发不靠谱,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呢?


在他看来,首先要了解“大脑暗能量”。这是美国科学家马库斯·雷切尔打的一个比方:当我们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比如发呆或者出神时,大脑好像没有被关闭,仍然有很多脑区在忙碌着,这些脑区消耗的能量,比开动大脑完成某些任务消耗的能量还要多,雷切尔把它比喻为“大脑的暗能量”,就像在宇宙中除了我们能感觉到的能量之外,还有更多的暗能量,弥漫在宇宙的每一个角落。


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它对应的科学术语叫作“大脑默认模式神经网络”。这是近10年来脑科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热点,也是产生创造力的关键。“我们经常觉得灵感很神秘,比如有些艺术家本人都说不清楚,自己的灵感是怎么进发的。但是这不等于说灵感没有规律。从科学的角度看,那些创意,不过是大脑把你已有的各种信息随机重新组合,碰巧有些组合特别有新意而且有实用价值,于是成了创意。”


平时清醒的时候,很多奇怪的念头都被你的意识压制住了,但是当你的注意系统放松时,大脑暗能量就开始起作用了。



“大量针对大脑暗能量的研究表明,如果平时多跟孩子玩一些发散性思维游戏,就能够提升孩子的创造力。”Dr.魏建议,这种小游戏完全可以跟生活结合起来,比如,问孩子一些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开脑洞的问题,类似可乐罐除了装可乐,还能干什么?砖头除了盖房子,还能干啥?


“我经常跟我的女儿玩这类游戏,所以她都养成习惯了,有时候她会反问我: "爸爸,你说筷子除了吃饭,还能干什么呢? "我随便说了几个: "可以当尺子用,量长度,画直线,还能当小棍子去够物体,比如什么东西我够不着了,就拿筷子去够一下。”然后我会反问她:"你觉得还能做什么呢? "她很得意地说:"其实它还可以当救生船用,如果小蚂蚁掉到水里了,你可以扔个筷子去救它! "



发散性思维,还可以跟想象力结合起来,比如你可以问:"假如你是妖怪,你要怎么才能吃到唐僧肉? "在这个问题中,“你是妖怪”是反事实想象,“怎么才能吃到唐僧肉”则需要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又或者:"假如你认识天上的神仙,你想要天上掉什么就能掉什么,那你希望掉下什么呢? "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碰到所谓脑瓜灵活的人,碰到难题时,他们总能想出一般人想不出来的解决方法。“很多人羡慕他们,说他们点子多,善于创新。但我要强调的是,创造力不是


先天就有的,而是可以后天培养的。”Dr.魏强调,“我讲的这些简单的思维游戏,就是帮助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多听莫扎特会变聪明吗?




前阵子Dr.魏收到过一条留言:"我家宝宝一岁了,对世界名曲没啥反应,却很喜欢《小苹果》这类歌曲,一听到就兴奋地手舞足蹈摇脑袋。我担心这类音乐会影响她的发展。到底该不该给她听广场舞音乐呢? "


你可能会说,当然不要了,世界名曲、古典音乐才对孩子有好处。很多爸爸妈妈都知道莫扎特效应。1993年的一项试验发现,给一群大学生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448,他们在认知测试中表现得更好。这项试验结果一出来,莫扎特音乐就被神话了。很多父母从胎教起就听莫扎特音乐,甚至有新闻说奶牛听了莫扎特的音乐,产奶量都提升了。



“一般一件事情被吹捧成这个样子,咱们就该警惕了。”Dr.魏看过很多研究后发现,单纯给孩子听莫扎特或其他古典乐,甚至是任何音乐,其实都起不了让其“变聪明”的作用。


但他强调,这并不代表学习音乐没有用,他女儿便很喜欢乐器,并报了钢琴班,“音乐的好处很多,其实莫扎特效应的秘密,不在于莫扎特音乐本身,而在于它的节奏。”


人的工作记忆(一种特殊的短时记忆)是有限的,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同时处理4个元素,或者叫信息块。这么小的记忆容量,当面对一首超过3分钟的新歌时,是怎么记忆的呢?靠节奏感。


大脑会把一个个节拍分类、编排成有重复规律的小组,这样就能压缩信息,来适应我们有限的记忆容量。所以,我们可以轻松记住一首歌的旋律,却常记不住歌词。比如“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乍一看有十几个字,仔细听节拍你会发现这两节都是“嗒嗒~嗒嗒~嗒~嗒嗒”的结构,孩子真正需要记的只有“嗒嗒“和“嗒“两种节拍和规律,这大大降低了记忆的负荷。



“良好的工作记忆和节奏感,是语言发展的必要因素。”在Dr.魏看来,节奏感是人类大脑特殊的功能,大多数动物都没有这个能力。听别人说话时,我们的大脑会将声音整理成单词、短语和句子。“美国西北大学听觉神经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测量了儿童大脑活动后发现,孩子的节奏感和听觉工作记忆越好,他的阅读和识字能力就越强。”


所以,如果想改善孩子的读写能力,结合音乐训练反而是一个很好的方法。Dr.魏提倡给孩子朗读诗,就是要充分利用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道理是一样的。唱歌或童谣的时候都可以让孩子配合着打节拍。


“孩子还不太懂得节拍规律时,你可以给孩子多听听几种节奏、韵律不同的童谣,示范着打出节拍,让孩子模仿。你可以慢慢让节奏变化得更复杂,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模仿着你打节拍。这样,他们的听觉工作记忆会得到锻炼。要是你也不懂节拍,可以用播放设备随机放不同节奏的童谣,让孩子跟着童谣打节拍,等孩子越来越会玩这个游戏,你还可以增加难度,比如放旋律更复杂的童谣。”



除了打节拍,他还推荐让孩子学一些乐器,比如打击乐就非常强调对节奏感的把握。低龄的孩子可以配合着童谣、歌曲,玩沙锤、摇铃、三角铁;大龄的孩子可以学学非洲鼓、架子鼓。当然也不只是打击乐,任何乐器都可以锻炼到节奏感,重点是选择一个孩子感兴趣的乐器。“演奏乐器能直接训练孩子的空间认知能力、时间认知能力等,也间接提升了孩子的学科表现。”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在想,赶紧去报个乐器班?倒也不用这么着急。在Dr.魏看来,孩子4岁左右开始练习琴键类乐器就可以,吹拉类的,比如笛子,要孩子年龄大一点,肺活量上去了,才可以开始练。年龄太小还没有学乐器的孩子,可以在家做音乐启蒙。”



早早让孩子学乐器、识五线谱、买一大堆CD,不见得是好的音乐启蒙方式。人类天生喜欢音乐,只需要顺应孩子的天性,给孩子提供音乐环境,不压制孩子用音乐和律动表达的欲望,就可以启蒙音乐。


给孩子提供多样的音乐很重要。不管是古典乐还是流行乐,多种文化的音乐都可以让孩子接触。不要以为孩子理解不了,只要是好音乐,就会有跨越文化的感染力。


不过,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你对音乐的态度,如果你对音乐是一个包容的态度,经常和孩子唱你喜欢的歌。带他听你喜欢的乐曲,甚至跟他一起玩乐器,孩子感受到的是你对音乐的热爱,这就是最好的启蒙。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

作者: 魏坤琳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 2018-4

页数: 341

定价: 58



来源|南都周刊


END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权请邮件:newmedia@nbweekly.com。如果想找到小南,可以在后台回复「小南」试试看哦~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