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设施资讯>戏剧展·推荐|《莫扎特传》:旷世天才的痛苦、自负与泣血
内容
戏剧展·推荐|《莫扎特传》:旷世天才的痛苦、自负与泣血

莫扎特的一生本身就像一出戏,少年成名又英年早逝,自视甚高又穷困潦倒,骄傲的天才又必将引起疯狂的嫉妒——不由得人不把他当作传奇。


英国的《莫扎特传》德国的《莫扎特!》、法国的《摇滚莫扎特》,是当代舞台围绕莫扎特创作的三部著名作品,其实有着完全不同的气质与内涵。从时间线上,英国当代著名剧作家彼得·谢弗这部首演于1979年的“祖宗扎”出现的最早,以莫扎特的对头宫廷乐师萨列里为切入点,从凡人挑战上帝的角度重新讲述了这位奥地利天才作曲家的辉煌与毁灭。利用矛盾冲突迭起的话剧,为后世开了一个主题相当宏大而深重的头儿。


比起德扎写出一个旷世天才的痛苦、自负与泣血,法扎用意乱情迷和摇滚乐元素塑造一个桀骜不驯的音乐顽童,“英扎”说了,看什么莫扎特,看什么大主教,看我伟大的萨巨巨!

左起为伦敦首演版萨列里,保罗·斯科菲尔德(Paul Scofield)饰演,百老汇版由伊恩·麦克莱恩饰演,以及电影版男主F.. Murray Abraham)

 

彼得·谢弗的Amadeus来源于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中间名,其实是体现其人文主义精神内核的关键所在——虽然在引进过来之后,我们还是在万般纠结之下把它翻译成了“莫扎特(Mozart)传”。不讲“上帝的宠儿”,是因为这也并非Amadeus的本意,在拉丁语中,这个名字由“爱”和“上帝”组成,它代表着上帝在人间的所为,莫扎特的辉煌与才华是上帝的恩赐,莫扎特的毁灭与潦倒是上帝的冷漠,而萨列里与莫扎特的羁绊,则是凡人与上帝的斗争。萨列里对于莫扎特的打压,既有出于嫉妒的报复心态,也夹杂着萨列里对上帝的试探和挑衅——他质问上帝既然已经允许自己用音乐侍奉上帝,为何又将凡人不可企及的音乐才华赐予莫扎特?

莫扎特终于穷困潦倒一病不起了,他不是上帝的宠儿,然而他的音乐依然会让他流芳千古。气愤与绝望之下,,把自己的名字永远与天才莫扎特相联,这是凡人对上帝安排的嘲讽,也是萨列里在这场天人之战中最后的胜利。

在文艺复兴之后就在探讨人性的世俗化路子上越走越远的英国戏剧圈儿中,彼得·谢弗是当代剧作家中少有的愿意在作品中谈及宗教与信仰的一个。作为出生于犹太家庭的同性恋作家,彼得·谢弗在六七十年代创作了著名的“信仰三部曲”探讨人与宗教的关系,包括《皇家太阳猎队》(The Royal Hunt of the Sun)中,和我们曾提到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出演过的《恋马狂》(Equus),后者表现了宗教带给少年的奴役。

“信仰三部曲”三部曲的终章,就是最富盛名的《莫扎特传》,上帝的角色从未出场却贯穿始终,而萨列里从对上帝的质疑,到发现上帝既非全善亦非全能,到最后挑战上帝获得凡人的胜利,正是从文艺复兴以来人文精神兴起与发展的脉络。该剧1979年被搬上英国国家剧院的舞台时即获得巨大成功,后来转战百老汇,并于1984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此次的2016年复排的版本是该剧时隔近40年后首次在英国国家剧院亮相,选择了奥利弗剧场,与这部剧的演出形式相得益彰。奥利弗剧场本身就带着室内版的古希腊剧院风格,在设计之初就期望达到对演员与观众,演员与演员,观众与观众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义。在这部剧里开放式舞台允许乐团乐手和歌剧演员走到台前成为戏剧表演中可见的一部分,萨列里更是打破第四面墙,问天问地问自己问观众,算是彻底拷问了一切。

这部稀有的复排以其精湛的演技、恢弘的舞美和卓越而可爱的南岸交响乐团获得了巨大成功,在结束2016-2017年演出季的加演和NT Live录制之后,英国国家剧院也立即宣布了《莫扎特传》将于2018年1月回归的消息,凡人、天才与上帝的故事不会落幕。


- 剧 目 预 告-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