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设施资讯>别再叫他胎教作曲家了,莫扎特听了想打人!
内容
别再叫他胎教作曲家了,莫扎特听了想打人!

几乎每个人都听过一个说法,那就是给孩子或者胎儿听古典音乐,尤其是莫扎特的作品,能够让孩子变得更聪明,这就是著名的“莫扎特效应”。

稍微在网上检索一下,无数相关的文章、CD产品甚至培训课程比比皆是,网络商城里也充斥着各类莫扎特胎教音乐的商家,连搜到的图片都是这种画风……

对于有孩子或是即将迎来新生命的家庭来说,莫扎特效应就像一剂神奇的良药,让年轻的父母们心甘情愿贡献钞票,以期找到孩子通往成功的捷径。

事实真的如此吗?

莫扎特效应最初是因为一篇1993年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上的文章而为人所知的。这篇文章发现让学生在做空间逻辑测试前分别听10分钟的静音音频、一段10分钟的放松音频、一段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那些测试前听莫扎特的学生发挥更好。而将提高的成绩转化为IQ的话,相当于提高了8、9个智商点。

于是文章的结论经过一些媒体和“专家”的误读,被断章取义地理解成了“听古典音乐有助于大脑发育”的简单粗暴定论。

显然这种浅显易用的理论暗合了家长们乃至商家的心理,于是迅速在美国盛行。一时间成千上万的父母们都播放莫扎特的古典乐给孩子们听。甚至有农场主给奶牛播放莫扎特以宣称可以获得更好的奶质。

当莫扎特效应传入中国时,国人更是将这套“来自西方的权威说法”奉为圭臬,莫扎特的“胎教作曲家”身份就更加坐实了。

讽刺的是,当我们回顾最初那篇文章,会发现这项研究根本不是以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的,只有36位成年学生当了实验的“小白鼠”,整篇文章也从未出现“莫扎特效应”这个词。 并且在文中,研究者就已经谨慎地指出,这种能力提升的效果仅能持续15分钟,远不能达到受益终生的程度。

既然我们了解到,莫扎特的音乐仅在理论上能短时间提升一点大脑的能力,那么肯定有人要问,为什么是莫扎特?

科学家们对此也早有研究,他们发现不仅是莫扎特,舒伯特或是阿尔比诺尼的音乐也能达到相似效果,实际上大部分的音乐都能做到短时间提升大脑能力。

而音乐能产生效用的关键,在于受试者是否喜欢这段音频。

如果不喜欢,即使是世界名曲也会令人分心,喜欢的话,哪怕是德云社的相声也能让给大脑带来短暂的提升。

这下,父母想让孩子听莫扎特变得更聪明的梦想是毫无疑问地破灭了。

不过换个角度想想,给孩子听莫扎特难道不是一件单纯的美事吗?古典音乐的美从小就根植于孩子的内心,对其将来的发展也有潜在的益处。

莫扎特就是莫扎特,他荣耀、纯粹又坚定,不是什么胎教作曲家;古典音乐就是古典音乐,是和谐之美、庄严之美、韵律之美,没有什么神乎其神的疗效。

抛开功利的心态,以纯粹的审美之心引领孩子认识和走近古典音乐,是家长们要学会的第一课。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