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设施资讯>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K.545)-2
内容
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K.545)-2

演奏者:Ingrid Haebler


在技巧上来看,第2乐章左手通篇都是阿尔贝蒂低音,右手是歌唱性乐句的训练。但除了技巧训练外,这个乐章却是莫扎特最真实的心境反映,弥足珍贵!


先说说阿尔贝蒂低音(Alberti Bass),也叫阿尔贝蒂音型,这是以意大利作曲家阿尔贝蒂(Domenico Alberti,约1710-1740)命名的一种键盘音乐的伴奏型,盛行于古典时期,它区别于柱式和弦或者琶音,呈现出一种平稳、持续、流动的声音。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幼儿园或者小学的音乐课堂里面,听到音乐老师采用这种音型来即兴伴奏。

不过虽然以阿尔贝蒂的名字来命名,但是这种音型却不是他发明的。

别问我是谁发明的,我也不知道!


上图的左手就是阿尔贝蒂低音

当然也有人说阿尔贝蒂低音都是一个德行,没有什么变化。

在音乐史上,对阿尔贝蒂低音采用最出名的作曲家,应该就是莫扎特了。特别是在这首K.545的第2乐章里,莫扎特把这种音型的运用发挥到极致,整个乐章里面左手伴奏全部都是它。

我能想起来的键盘作品,似乎除了这个乐章以外,好像也只有一些小奏鸣曲或者车尔尼那些让人狂吐槽的练习曲,才会由头至尾都采用这么单一的阿尔贝蒂低音写作的。

所以…莫扎特真的很大胆!!



乐章调性为G大调,3/4拍,速度是行板(Andante),以复三部曲式写成:

A部:1-32小节

B部:33-48小节

A'部:49-64小节

Coda:65-74小节

先看开始的主题:


旋律深情而平静,这是什么东西呢?该怎样去处理?

如果大家熟悉意大利歌剧的话,就会看出来,这完全就是一个女高音咏叹调的句子。在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等歌剧里,都有很多这样的旋律。

很多咏叹调乐句的抒情方式,都是头尾会有个弧形一般的语气:先放一些,再收回去的处理,力度变化基本都在中间偏后的位置。

从莫扎特本人到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再到后来的威尔第,很多歌剧咏叹调都有这样的语气,也许从普契尼开始才有了不同的形态。

第1-2小节上句,3-4小节下句,它的实际演唱效果,大致就是这样:


那么现在,也许你就可以理解,巴托克所编订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这段旋律为什么是这样的力度处理了:



第17-24小节,音乐转至D大调(属调),有一种升华般的感情,三个乐句(17-18、19-20、21-23)不断地向上攀升,从re,到mi,再到fa,一层一层往上,代表着情感的越加激动:



真正的痛苦是从第33小节开始,音乐完全没有半点征兆地转入g小调,像不像生活中那些不期而至的沮丧?


g小调在莫扎特的创作里是怎样的地位?想一下他惟一的两首小调交响曲(第25、40号)都是这个调性就知道了!

莫扎特的d小调狂躁、c小调阴郁,而g小调,这是他最为激进的调性啊!

这段音乐压抑而彷徨,特别到了第43小节的减减7和弦(下图圈红处),让这种压抑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彷如窒息一般:


直至第49小节,音乐才回到平静而光明的G大调,也就是乐章的再现部。

每次弹到这里,我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是一种心灵上的解脱,仿佛漫天的阴霾中终于透出了一丝阳光,拯救了被绞索的灵魂!

这就是莫扎特的魅力!



第65小节开始是乐章的尾声:


对于这个尾声,赵晓生的《钢琴经典导读》里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可以“借”(真不是偷)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了:

由降低七度音I♭7和弦(相当于D/S7)向下属方向扩展延伸做心灵感叹,拨人心弦抚节而歌!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练习曲公众平台(微信号:pianoetude),获取更多资讯。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