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设施资讯>莫扎特 | 难以承受的美
内容
莫扎特 | 难以承受的美

您只需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即可关注读者参考微信刊号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家之一。1760年,莫扎特开始学习作曲。1763年至1773年,莫扎特随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在欧洲各国进行旅行演出。1781年,莫扎特到维也纳开始10年的创作生涯。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岁,死因不明 。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圣史蒂夫大教堂是维也纳旧城区最热闹的段落,莫扎特故居就在教堂背后一座拱门内的小巷,Domgasse 5号,走不几步,已在故居门口了:1784年,莫扎特与家人搬来公寓二楼住了两年半,写出八部钢琴协奏曲,还有伟大的《费加罗婚礼》。这里辟为纪念馆,怕有上百年了吧,上百年来,室内设计的美学几经变换,现在的装置显然被上世纪90年代成熟期的后现代模式彻底动过了。窗前竖着莫扎特放大侧影,每间房间至少有一座包括影像与实物的灯箱橱窗,停着他遗留的琴、手稿、乐谱、书信、节目单、小玩意儿……第一次看见莫扎特的死亡面膜(我不愿相信他如电影中那么戏剧性地死去),翻制为青铜版,蓝光照着,不像他的画像,一脸贵气,嘴角微有笑意,如在冥想有趣的一念。“为什么你写得这么好?”他被问道:“我怎知道呢,就像我不知道自己的鼻子为什么这么大。”现在静静瞧着莫扎特的鼻子,要是没玻璃隔着,伸手即可触摸。没那么大,很好看,修长,饱满,隆起,不过死者的额骨鼻骨都是隆起的。




最好看的是一枚狭长的灯箱轮番闪动着他的著名歌剧的片段,有小小的木偶,有舞台影像,无可形容,如他的音乐般高贵而开心——这不像莫扎特住过的家,而是一项展览,他成为今日设计者百般调弄的素材。惟在窗前俯瞰楼下的旧街巷,我心里莫扎特了一下子:他想必经常站在窗沿往下看,看下面的石铺路马车经过。离开时又在楼梯拐角特意停了一停,据说海顿曾来这里看望他。1784年,莫扎特28岁,海顿52岁,小伙子会在这儿迎候海顿吗?我在楼梯间看见这一老一少了:脑后的假发束耸着蝴蝶结,脖梗衬着层层翻卷的高领,彼此拥抱,亲吻,笑,说着我听不懂的德语——“我以自己的荣誉向您发誓,您的儿子是我所听过的最伟大的作曲家。”当海顿对着莫扎特的父亲禀告这段话,就在我今天徘徊的房间么?



 

去年在维也纳待了几天,此刻不记得了。文章已经写得很长。探访故居的翌日,谢天谢地,谢天谢地,我得缘观赏《魔笛》,神魂颠倒。他们从未死去,在一句一句歌唱中,就是他,正是他。怎样描述这聆听?那时不知一年后又能来到维也纳,又写一篇文章。

       

初到两天,我迷失在艺术史博物馆,自以为并非为了音乐来到维也纳。离开那天,我已忘了城里的绘画。犹如发生重听,在维也纳的最后一天,耳边总是《魔笛》演出现场的二重唱与三重唱。真的人声。难以承受的美。牒片的声效总难分辨每条喉咙的质地和方位,非得在现场。这座城遍布音乐的踪迹,郊外是他们的坟墓,城里留着他们的故居,一年四季,每天每夜,全城的音乐厅上演他们的曲目。停留几天,岂能了解维也纳。我没打听马勒、布鲁赫那、斯特劳斯、贝尔格,还有勋伯格的遗迹在什么地方。我只是奇怪,仿佛私人的疑案:我怎会在贝多芬家的昏暗楼道兴起和维也纳毫不相干的联想。

 





傅聪把李白比莫扎特,一定有他私下的心得。但唐诗与欧洲古典音乐,都是伟大的“公共财产”,再怎样个人的解读,都不免“交付”给“公共印象”——李白世称“豪放”,那已是唐风的别称(苏轼的“豪放”,便大不同);而莫扎特的“公共印象”殊难以“豪放”一句概括,即便时有“豪放”气,也非“拔剑四顾心茫然”、“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样纯然中国士大夫式的情怀,莫扎特大量段落的跳宕衔接运用洛可可宫廷音乐传统的“谐谑”手法,那种高贵的调皮相,也不见于李白的诗风。


莫扎特晚期作品,傅聪说近于庄子,倒有点意思的。但他说莫扎特“不说教,完全是爱”,然而庄子及道家的学说,哪有“爱”这回事:中国文化根本不讲什么“爱”,中国人讲“情”,但这“情”与西方文化中的“爱”,不是一个意思。

 


(摘自《意林》,并节选收录于《读者参考》110期之今日说法)



关于莫扎特,你可能不知道的的六件事



海顿:「我在上帝面前诚实告诉你,你的儿子是我所知道的最伟大作曲家。」



音乐神童有两款:钢琴、小提琴之类的演奏家,偏重技艺的展现,若有才华于幼时得以发掘与训练,这种天才见多了倒不稀奇;然而音乐的创作,需要与生俱来的天赐灵感,莫札特虽非独一无二,但绝对是以神童之姿震惊全欧的史上第一人。莫札特之后,无论是门德尔松、圣桑、埃里奇·科恩格德(Erich Korngold)等音乐神童,顶多只能被称为「莫扎特第二」。


不愧于教名「Amadeus」之意,莫扎特真的是上帝宠爱的孩子,四岁就写出第一首键盘作品《小步舞曲》(K.1),八岁能写出交响曲(K.16)、十一岁写出第一出歌剧《阿波罗与海辛托瑟》(Apollo et Hyacinthus,K.38),这是要何等的天赋才能办到?尽管莫札特曾说:「人们认为我的创作是轻易得来,但这是错的。没有人像我在谱曲上花费如此大量的心血与时间,没有一位大师作品我不再三研究过。」然则很多人可能穷尽一生努力,也达不到莫扎特幼年时的水准。





小莫扎特对玛丽公主说:

「你真好,等我长大,我就娶你为妻。」



12岁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公主


从文艺复兴时期之后,「壮游」(Grand Tour)成为欧洲青年的一种成年礼,不过先决条件是家里得有钱,例如门德尔松的壮游让他写出《苏格兰》与《意大利》交响曲。而莫札特的壮游被提早到六岁开始,毕竟即使他是不世出的天才,却也得靠入世的增广见闻,方能融会各派之长而卓然自成一家。


莫札特父亲为了这个早慧孩子付出所有的心力,向任职的萨尔兹堡宫廷乐团办理了留职停薪,还买了一台马车方便东奔西跑,算算莫札特三十五年的寿命,累积有十四年在外地漂泊,而且大多是在二十四岁维也纳定居之前。从六岁起,莫札特就展开漫长的「献艺之旅」,七岁当我们刚进小学时,他就以三年半的光阴游历了德比法英荷瑞,在初中年纪,他前后去了意大利三次。莫札特的成长岁月,就这样在马车与旅馆度过,这也算是另类的童工吧?



电影《莫扎特传》中的父亲


莫扎特:


「我把欢乐注入音乐,为的是让全世界感到欢乐。」




虽然后世有学者认为莫札特因「亚斯柏格症」(类自闭症)或「妥瑞症」(过动儿)而导致他的个性异常,但请抛开电影《莫扎特传》中那种怪声桀笑的周星驰化印象,莫札特会成为当时世人眼中「除音乐外,各方面如孩童般幼稚」的最大主因,应是成长过程太过仰赖父亲,幼年应习的通才教育被忽视,长大后又一心想摆脱父亲的掌控,导致生活宛若脱缰野马,别说待人接物出现问题,连自己的脾气甚至都无法控制。


了解莫札特个性的最好方式,最好从他为数众多的书信中寻求答案,儿时的慧黠顽皮、壮年的乐观坦率,我们从他与父亲的通信往返之间可以发现这位天才的心路历程。即使晚年面对生活的窘况,莫扎特就像《乱世佳人》的郝思嘉般总是说:「我的情况一定会渐渐改善」。我们已认知伟大的艺术家不需配备伟大的人格,但相较于贝多芬的“暴躁易怒”、瓦格纳的“厚颜无耻”、柴可夫斯基的“多愁善感”,天真浪漫又可爱的莫札特依然让很多人想与他成为朋友,即使他应该会是位损友。




海顿:


「我愤慨的是,无人可及的莫扎特居然尚未受到任何宫廷的延揽。」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尽管不适用于莫札特,但长大后失去神童光环的他,人生最大困境就是求职这条遥遥不归路。十三岁时,爸爸帮莫札特安插萨尔兹堡宫廷乐团任职,但人中龙凤岂能甘于待在小省城,他写信给父亲说:「我不想再屈居为小提琴手,我希望能够指挥乐团」。莫札特和后来继任的萨尔兹堡大主教柯罗雷多(Colloredo)相处得非常不愉快,问题主要出自莫札特的职场伦理上。老实说,常常请假出国又到处兼差,不时流露着「吃碗内看碗外」的跳槽迹象,任哪个老板都会想开除这种人。终于莫札特被解雇,当时主教秘书还踢他屁股,惹得莫札特一心念念不忘想要报仇。


在那个时代,音乐家的地位同于其他行业工匠,得靠宫廷教会、或王公富贾的僱佣豢养,莫札特打从心底根本没想当个自由作曲家,终生只想找个钱多事少离家近的职位却不可得。1777年,二十一岁的他带着妈妈展开欧洲求职之旅,从慕尼黑、曼海姆、到巴黎却一路碰壁,最后才来到维也纳独立谋生。






莫扎特:


「爱、爱、爱,这才是天才的灵魂。」

音乐剧《莫扎特》中的Aloysia Weber


莫札特对许多女性的轻佻态度与淫秽言语,搞得他象是古代版「华尔街之狼」般,但他严正表示「如果我跟一位小姐说笑话就得娶她,那我现在至少有两百个妻子啦!」真的让莫札特动了凡心,是二十一岁在曼海姆结识了作曲家韦伯 (Carl Maria von Weber) 的堂姊们。莫札特先是疯狂爱上大姊艾萝西亚 (Aloysia Weber) ,但这位人气扶摇直上的女高音最后选择有钱又帅气的夫婿,莫札特只好把重心转往三妹康丝丹采 (Constanze) 。他很诚实地向父亲描述说:「长得不丑,但也没多漂亮,美就美在那双灵巧乌黑的眸子和纤细的身材。她还很懂世故,足以担任贤妻良母的责任。」


Mozart 与Constanze


不管是否看走眼,两人于1782年在维也纳结婚,为此父亲大为光火,愤怒地宣告莫札特再也不能当「啃老族」。婚后的康丝丹采,很多传记描述为史上最糟糕的妻子:庸俗无趣、轻浮败德、理家无方、铺张浪费…等等,即使莫札特的确写信提醒太太做人要「自重」,但他还是真心爱着她(我们找不到莫札特外遇出轨的把柄)。莫札特过世后,康丝丹采的商业头脑突然开窍,她争取到皇帝提供的抚恤金、举办莫札特纪念音乐会、抬高价钱卖前夫的乐谱,转而成为小富婆。后来康丝丹采结识了她的房客:丹麦外交官尼森,两人共同完成莫札特的传记,更于1809年结婚,最后康丝丹采于1842年以八十高龄过世。


电影《莫扎特传》中的Constanze


莫扎特:


「我的舌头已尝到了死亡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


莫札特生命的最后一年,在身心俱疲的窘境下,依然写出无数精彩的伟大杰作,包括未完成的《安魂曲》。小学音乐课本与电影《莫扎特传》告诉我们此曲的由来,说是某位黑衣秘密客半夜来敲门,害得莫札特以为是死神的到访,但也有说这是康丝丹彩加油添醋掰给出版社听,好获取更多的报酬。然而无论是死前三个月完成的《魔笛》,或这阙来不及写完的《安魂曲》,我们聆听的感受就如同莫札特所云:「音乐即使在最恐惧的时候,也不该让人听起来觉得痛苦,音乐应该迎合听觉,令人迷醉。」


1791年12月5日,三十五岁的莫札特因风湿热过世,于是又有了一种「悲到底美学」的传言,说莫扎特死后被随意丢入「贫民」乱葬岗。事实上康丝丹采是按照当时法令乖乖将莫扎特葬于「平民」专用的圣马克思墓园,只是当天遇到大风雪,哭哭啼啼的康丝丹采走得又慢,赶到郊外墓园时已找不到确切的埋尸位置。莫扎特临死来不及说出什么名言,倒是留下不少债务,以及六百多首经典名作,这些超越时空的乐曲,有着天才莫札特的赤子之心,还有他对生命的热情和希望。


著名的作曲家罗西尼说得好:「莫扎特是我年少时期的偶像、成熟时间的渴望、老年时期的安慰」。他的音乐让我们听一辈子且不发腻,谢谢上天将莫札特赐给人类,如同爱因斯坦说:「人死后最大的遗憾,就是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



莫扎特第25钢琴协奏曲






读参君的福利社


读参君送福利啦!现在开始,我们每周将根据留言的点赞数量和留言质量选出一位幸运粉丝,赠送最新一期的《读者参考》纸质书一本,届时我们将通知这位获奖读者,取得联系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读者参考》购买链接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