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设施资讯>一个美丽的误会一一从莫扎特到贝多芬
内容
一个美丽的误会一一从莫扎特到贝多芬

从第一篇就说了我不擅长讲故事,但是这些天心头一直萦绕着自己的一段经历挥之不去,只好尝试着结结巴巴讲给大家听,但愿你看了之后能懂。

这是一段误会了二十年的故事。1996年,有一部台湾电视剧,里头的插曲如果放出来你一定记得,是裘海正唱的《爱你十分泪七分》。美女演员萧蔷演女二;男主人公是后来成为琼瑶剧御用小生的林瑞阳。片子里另一位知性演员岳翎主演的女医生,她摇摆在两位男医生之间,这两位男主,一位喜欢莫扎特,一位喜欢贝多芬,最后喜欢莫扎特的儒雅男主“战胜”了喜欢贝多芬的蛇蝎男二。片子演到第四集时,男主送女主回家的路上,在车上放了一段古典音乐,女主听出来是莫扎特,二人如遇知音。

而当时从电视机里听到这段乐曲的我,仿佛突然被洗礼一般,觉得这段乐曲太圣洁了!从没听到过如此让人愉悦的音乐,心灵像是被温柔地massage了一番。那是仙女们在伊甸园里欢舞的乐曲,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阳光和花园......但当时没有“回放”功能,更没有网络可以搜索。只凭着这一点点的记忆,我去买了莫扎特的CD,很遗憾没有找到记忆中的曲子。后来一发不可收拾,陆陆续续又买过一些;再后来有了网络,网上也搜过,我觉得自己应该是把小莫童鞋的曲子都听遍了吧,但是总觉得没有找到当时那个片断里的音乐,可能它隐藏得比较深吧。不管怎样,我还是喜欢上了莫扎特,就象电视剧里主人公说的,小莫最擅长抒情,快乐明朗中隐含着点点的哀愁。于是女儿在肚子里时,给她听的最多的就是莫扎特了。以至于后来流行给肚子里的孩子听莫扎特,说能让孩子更聪明,我还得意地自诩有先见之明。


说起西方古典音乐,其实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我们小时候的音乐教育,这方面几乎是空白。好像只有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是说贝多芬的月光曲的由来的,后来证明这个故事也是虚构的,好伤心!小时候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是有不少时间是会播一些古典音乐的,但是没有规律,也记不着名字,更没有解说,只是听着觉得蛮高雅。记得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应该是1987年,卡拉扬指挥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开始在中央电视台转播,赵忠祥那低沉专业的解说,让我大开眼界,一下子了解了那么多古典音乐知识!我记得当时自己听得心潮澎湃,就差在屋子里起舞了,连夜写了篇随笔,还被语文老师批了好多赞美的评语,在年级里到处传阅。

由于没有系统地了解过西方古典音乐,二十年前,没有网络,能够通俗地介绍这方面的书也很少,买一张CD也只能听那么几曲。那时盗版的古典音乐CD不多,我怯生生去外文书店买过一些正版的。就算这样,积累的音乐记忆和音乐知识也远远没有后来有了网络那样突飞猛进。加上各种西方现代流行歌的流派一下子充斥进来,也没有那份心境去欣赏古典音乐了。就在六年前,我还在19楼上写过一篇《突然爱上英文歌》http://www.19lou.com/forum-22-thread-5986532-1-1.html。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在文章的结尾写上一句“或许将来我更会迷恋上古典音乐......

一晃十几年,女儿已经长大到可以自己网上搜音乐了。有一次无意间我得知她很想知道自己幼儿园跳舞时的一个伴奏曲的名字,她觉得那曲子像日本民间乐曲,于是小学时就找了很多网页,但还是没找到。更糟的是有一次电脑坏了,那些珍藏的网页也都没有了,我非常理解她的心情,那是一份无可取代的青春记忆。

我想起苹果手机里有一款APP,叫SOUNDHOUND,是找音乐用的,我让她试着对着手机哼一段那个伴奏音乐,真没想到,SH一下子认出来是林海的琵琶曲《欢沁》!尽管不是日本乐曲,林海的风格倒也是很像。这让我们都感慨万分,心心念念的音乐的记忆,是那么地不忍割舍,那么地难以忘怀,以至于在茫茫乐海中找到它时,是如此地感怀至深。

后来陆续又用SH帮同事找到了一首广告里的钢琴伴奏曲River Flows In You,帮老公找到了他以前做节目时老是做背景乐的一首长笛曲“Perhaps Love”,还都是用哼的(现在网易云音乐、QQ音乐、虾米音乐都有听歌识曲的功能了,但曲库量和识别能力还是差一点)

此时我想到了自己的那个心结。莫扎特的音乐也都听了那么多了,当时让我顿悟的到底是哪一首曲子呢?于是我决定好好地找一找,了却我多年的心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渐渐淡忘,我连电视剧的名字都想不起来了!那又是一本不太红的电视剧,我差点都放弃了!还好想起来从那首脍炙人口的插曲入手,一路找找找,找出来剧名叫《天涯共此时》。然后再找片子,又是一顿好找,都快二十年了,不红的电视剧都被弃之回收站了!又是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不知道是台语还是泰语版的。再找到是第四集......天晓得那配音夹杂着小莫童鞋的音乐,那是怎么样的难以辩认!但是,但是,牛逼的SOUNDHOUND居然还是听出来了!它听出来是什么呢?

对,它听出来了!但是,但是,我不相信!

尽管夹杂着不知道是闽南话还是泰语,它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执着坚定地显示给我:Beethoven。我真是傻了!不会吧?这十几年,我心心念念的都是Mozart啊!我都已经去过萨尔茨堡他的故乡了,你现在告诉我不是他?这不可能!

带着这种不接受、不甘心,我默默地关闭了SH。

时间来到了2018年,孤山老师的节目好几期在讲莫扎特的故事,听得真想去看看那部《莫扎特传》的电影。但是小莫童鞋在我心里一直是神圣的,我要在一个圣洁的时候再走近他。

这几期老师讲到了贝多芬,这又勾起了我的那个未了的心结。

江南难得的大雪,白茫茫笼罩着四野。隔壁教评弹的老夫妇又放起了悠扬的古典音乐。屋子里的不甘心的我,终于翻出了前二年找到的视频,把老公喊过来听。

“我听出了悲凉,不对,是悲壮和雄伟!”

说实话,这段纠缠了我二十年的音乐片段,我自己还真没有好好地听过,对它,我只有最初的一个感觉,那就是花园的印象。这短短的一瞬间的印象,促使我爱上了古典音乐,爱上了莫扎特。

又让老公找朋友听了也没能听出来。我鼓起勇气把截好的音频发给了孤山老师。你们猜结果怎样?

孤山老师听了简直就是“秒回”!

“贝多芬英雄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

老公在旁边兴奋地说:我说是贝三吧!

后来听了孤山老师的《音乐是自己诠释自己的语言》那集才知道,原来孤山老师小时候最早买的第一张交响曲碟就是贝三,怪不得一听就秒回。

我也是醉了,明明是英雄的悲凉,我却听出了花园的感觉。

但老师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听者耳中也有一千个“英雄”。

这正是古典音乐的魅力!它不像流行音乐那么直白,那么短小精悍,那么节奏鲜明,但只要你静静地聆听,你也听得到它的画面感,它的故事性。这也是古典音乐吸引我的地方。我不象老公,听一遍就能记住,但是每一次听都会产生出新的感觉,仿佛是每一次约会都能看到对方准备的新礼物一般。

我静下来,反复听着贝三,心里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实际上,我爱的是贝多芬的一个小片断,而这个音乐的记忆,让我念念不忘了二十年。这就是“错爱”吧?

贝多芬的作品其实不算多,断断续续听了一些,结合他们两人我也做了对照,一个温婉典雅、柔软和谐,的确非常适合给小朋友们听;另一个则是疾风暴雨,粗暴无礼。但其实没有深入了解老贝音乐的人,一定是被他自己起的这些古怪的名字给误导了!什么“葬礼”,什么“悲怆”,人们最熟悉的古典音乐也是他的《命运》最开头的“邦邦邦邦、邦邦邦邦”。老贝因为接触过哲学思想,的确有不少充满着斗争的篇章,但那些斗争是什么,很少有人真正理解。那斗争并不是中国人脑子里首先跳出来的外在的“金戈铁马”,而恰恰是内在的他的内心挣扎。这些具体的我们可以去喜马拉雅上听孤山老师的节目《艺术世界漫游指南》。

我的这个经历,用事实证明了老贝的音乐里也不乏温柔乡,他的温柔与小莫不同,那葬礼、悲怆,都是吓吓人的,其实它们都非常非常温柔,不然当年我也不会这样如痴如醉地坠入老贝的“花园”的。我也想通过我的例子,告诉大家,如雷贯耳的大音乐家贝多芬,他离你我并不遥远,他并不完全是教科书里描绘的不近人情,又高大上;相反,正因为他比普通人多了些哲思,他能了解他自己的弱点,他会与他自己的内心抗争,他的音乐才会如此丰富,才会流芳百世;他的美妙温情,才会让我记挂二十年。

尽管听着老贝感觉有点不习惯,但这段乐曲,就像是一位二十年未曾谋面的熟悉的网友,只是一直穿着莫扎特的马甲。不知道那个电视剧的导演当年是怎么搞的,随手拿了老贝的音乐,又当男二的贝多芬使,又冒充莫扎特给男一使。他都不知道有人这么当回事地爱一个片段错爱了那么久。但无论如何,这还是我一个值得纪念的生活轨迹。

好了,我真不会讲故事,罗罗嗦嗦地总算讲完了。希望你听明白了这个美丽的误会,除此之外,我还想说,如果你觉得我对古典音乐的解读浅显又直白,没有专业水准,那就对了。因为孤山老师说,音乐是一种自己诠释自己的语言,是伴随我们天生的直觉的。音乐不存在懂或不懂,音乐这种语言只能被它自己解释,不能被翻译成任何除了音乐本身之外的其他语言。比如我今天说到的这首交响曲,我用汉语赘述了那么长篇幅,如果不给你听到,你仍然是无法了解它的。那么请在篇首,点击收听,希望你也能跟我一样,领略到古典音乐的魅力,当然,我更希望,你能解读出与我不同的理解。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