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设施资讯>为何莫扎特音乐作品中有很多土耳其因素?
内容
为何莫扎特音乐作品中有很多土耳其因素?

莫扎特歌剧《后宫诱逃》(中文字幕)





莫扎特音乐作品中的土耳其因素

跨欧亚的土耳其历史上曾经强盛一时,尤其是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欧洲乃至全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勇猛的近卫军东征西战,军乐梅赫特也随之传遍了大半个欧洲,它不但推动了欧洲各国军乐团的建立和发展,而且它新奇的“异国情调”也为欧洲古典时期的音乐家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其实,在欧洲文化历史上,这股席卷欧洲的“土耳其风潮”发端于戏剧舞台,当时的欧洲音乐领域还未明显受到土耳其风的影响。许多大作曲家纷纷创作出一些对后世有影响的土耳其风格的音乐作品。但18世纪之前出现在欧洲舞台上的这种对于“异国情调”的追求还只是处于一种萌芽阶段,直到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创作和发挥才将这一潮流推向了顶峰。在海顿的《军队交响曲》、莫扎特的歌剧《后宫诱逃》和《A大调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的管弦乐曲《雅典的废墟》和伟大的《第九交响曲》中,都能看到受到“土耳其风”影响而留下的印记。 


一、歌剧《后宫诱逃》中的土耳其因素 

作为古典主义杰出代表人物的莫扎特,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在众多创作领域中都留下了大量经典性作品。其中最能体现莫扎特音乐创作精神、最重要的领域当属歌剧,并且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1781—1791)达到了顶峰。《后宫诱逃》(Die Entfuhrung aus dem Serail)是一部在莫扎特歌剧创作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不仅从这部歌剧开始标志着莫扎特歌剧创作中新的、质的转变,而且这也是一部具有典型“土耳其风格”的作品。由于《后宫诱逃》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土耳其世界的故事,因而莫扎特从音乐素材、舞台场景、人物角色等方面生动地向观众们展示出一个他想象的、充满东方异国情调的土耳其后宫。 



由于歌剧的主题是写东方的土耳其,因此在整部歌剧所选择的土耳其的宫殿、后宫、花园等场景都着意营造充满神秘色彩的、浓重的土耳其氛围。大到每一幕场景中建筑物、装饰物所透出的土耳其风格,小到一个酒壶、烟袋等小道具的精心安排,都将充满异国色彩的土耳其风格表现得细致入微。另外,在歌剧中具有土耳其身份的人物在衣着装饰和举止神态上也是惟妙惟肖。像现实中一样,歌剧中的土耳其男人们都有着浓密的头发与胡须,头上包着头巾,身着东方风格的长袍,一副气宇轩昂的姿态;而土耳其的女人们则身披长巾,用衣巾蒙住头发和脸颊,表现得非常腼腆和羞怯。这些外在环境与衣着的逼真模仿,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戏剧性的剧情发展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非常重要的是,莫扎特在管弦乐队中也运用了大量具有土耳其音乐特色的因素,不仅配合了剧情的发展,而且也渲染了一种异国的情调。如大量使用带有装饰音和装饰性质的曲调。(见谱例1) 


谱例1所示的是出现在序曲中的一个具有土耳其风格的主题。其中装饰音和具有装饰性的旋律都是土耳其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因素。在这段旋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三、第七小节中具有典型土耳其风格的倚音装饰音。第十和第十二小节的最后一拍上的三连音,实际上也是起到了一种装饰性的作用,并且这个装饰性主题还是整部歌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动机,经常出现在后面代表土耳其人物形象的音乐段落中。另外,莫扎特在序曲和几个宏大场面中,还为管弦乐队加入了土耳其三角铁、钹和大鼓等特色打击乐器,不仅强化了异国情调的氛围,而且也展现出一种辉煌的气势。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非常具有土耳其特色的场面。这就是在歌剧的结尾,土耳其军人以士气饱满的合唱来歌颂伟大的塞利姆合唱。虽然这种合唱形式并不是土耳其音乐所特有的,但在这部歌剧中莫扎特出于剧情的需要,借助这种形式营造的壮观和伟大的气氛则是作曲家从“土耳其军乐”中所感悟到的。他希望通过“土耳其因素”传达给观众们的一种与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所不同的审美趋向——戏剧中不再只是浮华奢侈的场面和单纯炫技的音乐,而是蕴涵了一种更加大气、更具英雄气质的精神。从这部作品开始,我们可以感受到莫扎特世界观和美学观的深刻变化以及创作中富于浪漫主义风格的一种尝试。 

其实,莫扎特选择《后宫诱逃》这样具有典型“异国情调”题材的剧本进行创作并不是单纯的、刻意的追求“与众不同”,而是有深刻的社会因素。像《后宫诱逃》这样充满神奇、历经艰险、最终大团圆的浪漫故事题材,在18世纪通常会选择东方为背景的。因为在这个充满幻想的世界中诗人和作曲家的想象力可以任意驰骋,可以将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在另一个遥远、神奇的世界里得到精神上的实现。②而土耳其成为欧洲人创作需求的首选是有历史原因的。由于从14到17这几个世纪之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对欧洲大陆发动的侵略战争,使土耳其成为欧洲民众最早接触到的来自东方的世界,并且欧洲人难以想象的是,奥斯曼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竟然来自那些具有神奇战斗力的近卫军团和动人心魄的土耳其军乐队。虽然这些“土耳其因素”曾经在欧洲人心理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震慑和恐惧,但也从一开始就使土耳其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从十七世纪末起,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开始走向衰微,欧洲人有机会以更平常的心态去贴近和接触土耳其的事物。苏丹王使节对欧洲的访问使欧洲人第一次在和平环境下亲眼目睹了气宇轩昂的近卫军乐队,欧洲宫廷开始模仿组建自己的军乐队,每逢国事大典,大使高官们也都会在所谓的近卫军音乐伴奏下穿街而过。这一切对土耳其近卫军乐队的模仿逐渐蔓延成为18世纪席卷欧洲的“土耳其风”。因而,在欧洲人眼中土耳其成为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世界”的象征,一切带有异国情调的东西都属于土耳其世界,一切表现异国情调、浪漫神奇题材的作品也自然都被披上了“土耳其”的外衣。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艺术领域中的“土耳其风”,实际上也反映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在艺术领域中所产生的强大冲击,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光明的启蒙主义理想一定能够战胜黑暗的封建禁锢的一种期待。因而,《后宫诱逃》的成功不仅是因为莫扎特选择了当时深受欧洲人喜爱的“异国情调”的故事题材,将这个在欧洲人眼中充满神奇浪漫的世界通过舞台描绘得惟妙惟肖,给观众一种既新奇又切近的感觉。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个充满幻想的世界中,通过赋予特定人物独特的个性和挖掘各角色之间戏剧性的矛盾,表现出了一种反封建的坚定立场以及对实现“光明、胜利”理想的执著追求。而当时土耳其军乐的饱满、威武的气质正是可以体现这种精神的最佳选择。

巴伦博伊姆演奏K.331



二、《土耳其进行曲》中的土耳其因素 

《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K331)是莫扎特在另外一个重要的创作领域——钢琴奏鸣曲领域中一首具有典型土耳其军乐特征的作品。它与歌剧《后宫诱逃》几乎是同一时期创作的,可见这个时期“土耳其风”对莫扎特创作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与海顿的《军队交响曲》非常相似,莫扎特这首《A大调钢琴奏鸣曲》得以著名,也因为有了具有土耳其军乐风格的第三乐章。在这个作品中,莫扎特打破了18世纪下半叶的奏鸣曲末乐章一般是采用法国式轮舞曲体裁的传统模式,有意以钢琴模仿土耳其军乐的军鼓效果,创作了一首挺拔、积极、富有活力的进行曲。为此莫扎特还特意在乐谱上标明这是一个“alla turca”(土耳其风格)的乐章。直到今天这首短小精悍的“土耳其进行曲”仍是深受大家喜爱的一首作品。 

像莫扎特很多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模仿天赋一样,《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也显示出莫扎特惊人的模仿力与吸收能力。他用钢琴这样一件乐器,通过艺术化的创造力,将土耳其军乐队游行时的威风传达得活灵活现。下面通过对该作品的具体分析,来具体说明莫扎特究竟是如何在这个乐章中高度艺术化地运用具有“土耳其风格”特征的音乐语言的,以及该乐章与其他乐章相结合所产生的整体效果。 



首先,在这个乐章中,土耳其风格的、回音式的旋律音型和倚音装饰音在莫扎特的笔下显得更为流畅,更为自如(见谱例2)。 


谱例2是这首乐曲中最著名的第一主题,在开头的四小节中,连续使用的都是回音式的音型,好似在模仿土耳其乐队中唢呐吹奏出的迂回蜿蜒的旋律。从第六小节开始又出现了连续三小节的倚音装饰音,力图把土耳其管乐器的装饰音效果非常形象地模仿出来。 

 

谱例3是这首乐曲中的第三主题,也是一个极具土耳其装饰性旋律特征的主题。该主题由连续不断的、回音式旋律的十六分音符组成,同样是模仿唢呐吹奏的流畅、明丽的声音,为这首进行曲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和欢乐的气氛。其次,该乐曲保持了简洁、单一、规整的军乐节奏风格。在乐曲的第二部分(A大调部分)出现的第二主题是一个具有土耳其军乐风格的雄壮有力的主题(见谱例4)。 


依谱例所示,由八度音奏出的右手旋律声部有如嘹亮的军号在吹奏胜利的凯歌,而左手通过以琶音装饰开头的主音重复,极力模仿出土耳其军乐队中打击乐器的效果。 

这个“土耳其进行曲”乐章采用的是回旋曲体裁,在三个有内在联系的主部之间,插入了三次非常强劲有力的插部,好似土耳其军乐演奏的乐器过门。这种回旋曲的体裁结构是非常典型具有“土耳其风格”特征的。 

另外,在每一个主部与插部之间,调性的安排上都采用了大小调的交替。所有的主部都以a小调出现,进入带有独特伴奏音型的插部立刻转到A大调。这种大小调交替的调式虽然不是土耳其军乐原有的调式,但已经成了作曲家们喜欢用的一种表现“异国情调”的手法之一。海顿《军队交响曲》的调式安排也使用了这种大小调的交替。 

美国白宫御用钢琴家约翰·罗比莱特大师班 莫扎特KV.331



  1. 《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除了具有明显“土耳其风格”的第三乐章之外,在其它两个乐章的创作以及作品整体风格上也显示出莫扎特作品中少有的“组曲风格”。第一乐章是一套著名的变奏曲,由主题和六首变奏组成。主题具有法国色彩、西西里民族舞曲的特征。整个音乐形象纯朴、柔美、内涵,但又带有一丝悲切。

  2. 第二乐章是一首小步舞曲,代替了通常的行板。但它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小步舞曲,或者说标题虽为小步舞曲,实际只有一些小步舞曲的要素,而且规模相当大。在这个乐章中,既有强有力的左右手齐奏,又有歌唱性十足的旋律,因而,音乐既拥有光辉的驱策力和无尽的动感,又显示出一种悠扬而高贵的风格。

由此可见,《A大调钢琴奏鸣曲》各乐章之间的情绪对比是非常鲜明的,同时在三个乐章之间我们又能明显地感受到音乐情绪上的不断高涨——音乐从充满浪漫气息和舞蹈性质的变奏曲开始,通过具有高贵气质和悠闲的小步舞曲逐渐储备充满激情的力量,最终以振奋人心的“土耳其进行曲”将充满戏剧性的音乐推向了顶峰。 

莫扎特在歌剧《后宫诱逃》和《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对于“土耳其因素”的运用不只是模仿“土耳其因素”的表面效果,而是在他的作品中蕴涵了一种更加具有尖锐对比和戏剧力量的宏大精神。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莫扎特作品中更多体现出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感受和对光明、欢乐始终不渝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正是莫扎特通过“土耳其军乐因素”所感悟到的一种强大力量之所在。 


结 语 

欧洲音乐中的“土耳其风”是一个有趣而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具有时代的特殊性,同时也反映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土耳其文化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以吸收阿拉伯、波斯,特别是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成就为主。因此,在西方人眼中土耳其是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甚至将其作为东方文化的模式,进而产生了追求异国情调的“土耳其风”现象;

  • 从时间上看,以军乐为代表的“土耳其风”在欧洲的盛行不是在奥斯曼帝国国力和军事力量最强盛之时,而是在帝国大势已去、国力衰微之后。、经济状况的不同步性,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发展的独立性,也为我们认识、解读其他文化现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土耳其风”在18世纪的欧洲乐坛风靡一时的内在因素是由于欧洲音乐的发展需要注入具有“阳刚之气”和“英雄气质”的需要。

因此,欧洲人对符合他们审美需求的土耳其军乐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来接受的,更加促成了“土耳其风”现象在欧洲的流行。通过对“土耳其风”文化特征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客观、公正地来看待这个曾经让欧洲人痴迷的文化现象。 

*本文原载《人民音乐》;音乐编译小组原创翻译】:1、八十岁时论阿劳丨论阿劳的演奏艺术;2、八十五岁论阿劳丨他的演奏何以伟大?3、钢琴家特里福诺夫专访丨“我在游泳池里练琴”;4、十五问王羽佳丨“演出”对你意味着什么?5、王羽佳访谈丨“穿长裙?待我四十岁!”6、王羽佳专访丨她赢得了没有参加的“比赛”!7、采访阿格里奇丨“音乐必须是自然流露的事情!” 8、帕尔曼追忆海菲兹丨“这么多小提琴家都试图模仿他,但他们的演奏却成了活生生的讽刺。”;9、肖邦大赛访傅聪丨“这个比赛没有完美的玛祖卡。” 10、韩国钢琴家赵成珍访谈丨“如果我遇见肖邦……”;11、憨豆先生采访郎朗丨谈肖邦以及古典音乐普及;12、古稀之年克莱默访谈丨谈《克莱默版贝多芬协奏曲》(亨勒出版社);13、“奥伊斯特拉赫经常鼓励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丨“当代怪杰”吉顿·克莱默访谈;14、“指挥家”李云迪访谈丨“音乐源自内心,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我们一遍遍地弹奏相同的曲子,表演依然不是机械化的原因。” 15、郎朗弟子马克西姆·朗多访谈丨“郎朗对所有事物的热情深深感染着我,当我们在一起演奏时,可以感受到创造出的音乐竟然如此欢乐!” 16、肖邦“迷妹”阿格里奇论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丨“我多么渴望去亲眼看到肖邦怎样弹琴!”;17、纽爱新总监梵志登访谈丨“我并不想被公众看作对某位作曲家有特殊癖好,演的最多或最为喜欢。” 18、埃格纳钢琴三重奏访谈丨你有父亲、母亲和孩子,等我们长大了,孩子就会成为父亲和母亲,这就是室内乐想要阐明的观点!19、华裔小提琴家侯以嘉访谈丨“没有技巧就没有表达的自由;但只关注技术,很快会变得无聊或疲劳,并失去练习专注度。” 【古典音乐译文公众号】1、作曲家拉威尔1928年演讲丨“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不可能靠分析鉴定的”;2、你怎么看音乐家找工作越来越难丨大提琴家斯塔克访谈(上篇);3、他曾声明永远不在器乐演奏比赛中担任评委丨大提琴家斯塔克访谈(下篇);4、布伦德尔谈莫扎特丨到底什么让他的音乐如此奇妙? 5、被遗忘的克莱门第丨他的键盘音乐文献如何影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时期?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