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同业动态>Dr.魏:听莫扎特音乐的宝宝更聪明吗?
内容
Dr.魏:听莫扎特音乐的宝宝更聪明吗?

有位妈妈曾疑惑:宝宝一岁了,对世界名曲没啥反应,却很喜欢″小苹果″这种相对激烈的音乐,一听到就兴奋地手舞足蹈摇脑袋。担心这类音乐会影响她的情绪发展。到底该不该给她听广场舞音乐呢?

你可能会说,当然不要让孩子听广场舞音乐了,世界名曲和古典音乐才对宝宝有好处。这种其实源于一种莫扎特效应的说法,1993 年一项试验发现,给一群大学生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K.448,他们在认知测试中表现的更好了。

而现在研究已经发现,单纯给孩子听莫扎特、古典音乐,或者是任何音乐,都起不了宣传的那种让孩子变聪明的效果。想提高孩子智力,音乐训练确实是一个靠谱的方法。不过,莫扎特效应的秘密,不在于莫扎特音乐本身,而在于它的节奏。

大脑天生爱节奏

一般人听音乐,我们可能欣赏它的旋律优美,音色动人。脑科学家欣赏音乐,除了它的音色音调,更会关注它的节奏,大量研究表明,节奏跟大脑认知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你回想一下,有没有曾经听到一段陌生的音乐,却感觉自己可以预测出它的下一段节奏?你再想一下,尽管全世界的音乐类型不同,但它们似乎都有共通点,我们可能听不懂印度话,但是听到陌生的宝莱坞的音乐,我们本能的觉得这个旋律熟悉。

音乐似乎有跨越历史文化的相似性和普遍性,不管在哪种文化哪个时代,我们都能预测它的规律。科学家们去年发表了一篇共识性的文章,特别指出,没有任何音乐训练的人也能用″可预测的音乐节拍″制作歌曲,就好像我们人人都是音乐家、作曲家一样。这群科学家还把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种音乐全部分析了一遍,发现在全世界音乐中,确实包含了 18 个普遍的规律,这其中跟节奏有关的规律就占了三分之一。这些科学家就推测,节奏感就像是进化给我们大脑安装的硬盘一样,是大脑中存在的一些非常底层的连接,这些连接是不同文化的人群都公有的,不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跟着节奏打节拍,是大脑的一个特殊的特征。

这下你知道为什么你家宝宝这么喜欢广场舞了。广场舞音乐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节奏感特别强,动次打次,宝宝一听就觉得熟悉,天生就很喜欢。其实,科学家发现,莫扎特的 K.448 的一大特点,也是比较有节奏感。既然我们大脑偏爱节奏,我们该怎么利用节奏来帮助孩子发展呢?

用节奏玩音乐

研究发现,如果让孩子听着音乐的同时打着节拍,每天只要 20 分钟,足以影响孩子的记忆、语言、注意力等认知能力。

打节拍,这个看似普通的活动有它神奇的一面,是它需要大脑的听觉中枢,运动中枢,和顶叶(智力核心脑区之一)三者的信息传递和综合才能完成。孩子听到音乐打节拍的时候,他需要协调听到的声音,准确的感知节拍的时间点,然后协调他的身体运动打节拍,这是一项高级技能。我们的大脑中可能有这样的硬件条件,而我们的近亲猩猩们就没有这个能力,即使我们拼命地训练它们,它们基本上都学不会。但是我们的孩子好像生来就喜欢打拍子!

我们可以在家里就训练孩子打节拍了,听音乐的时候、唱歌的时候,都鼓励孩子对应着节奏拍拍手或者跳跳舞。我其实不常给孩子唱歌,除了哼摇篮曲以外,小兔子乖乖和小燕子我是反复唱,专门用来给孩子催眠的。但是,我喜欢给孩子打节拍玩儿,无论是有音乐响起的时候,还是和小宝贝一起拍手。

反过来呢,也可以让孩子把节奏转化成音乐,比如你先打出一个节拍,或者创造一个场景,让孩子就着这个节拍唱歌、跳舞或者玩乐器。这种跟音乐的相互作用,能够鼓励他们用新的、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音乐。我喜欢和孩子玩″下雨了″的游戏,就是我让孩子根据我说的话,来拍手、跳舞或者自由弹琴,我说″现在想象,叮咚叮咚,开始下雨了。″孩子开始表现出一些简单、缓慢的节拍,然后我说:″雨越来越大了,变成暴雨了。″孩子可能跺脚跺得更快了,敲鼓敲得更急了,或者弹琴弹得更快了。当孩子拍手、跳舞或者弹奏的时候,这些节奏和速度发生剧烈的变化,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和协调能力。

用节奏玩语言

大脑爱节奏的一个解释是节奏有规律,能帮助记忆。人的工作记忆(一种特殊的短时记忆)是有限的,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同时处理四个元素,或者叫信息块。这么小的记忆容量,当面对一首超过三分钟的新歌,我们是怎么记忆的呢?靠节奏感。大脑把一个个节拍分类,编排成有重复规律的小组,这样就能压缩信息,来适应我们有限的记忆容量。我们可以轻松记住一首歌的旋律,却常记不住歌词。比如″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一看有十几个字了,仔细听节拍你会发现这两节都是 哒哒~哒哒~哒~哒哒 的结构,孩子真正需要记的只有 “哒哒” 和 “哒” 两种节拍和规律,大大降低了需要我们记忆的负荷。

良好的工作记忆和节奏感,是语言发展的必要因素。最近的研究发现,一些语言能力好的鹦鹉和记忆力好的大象,也发展出了跟着音乐打节拍的能力。这其中也说明节奏跟语言的密切关系。

在大脑中,处理节奏的能力与准确地处理语言音节的能力是相对应的。听到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在将听到的声音整理成单词、短语和句子。美国西北大学听觉神经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测量了儿童大脑活动之后,发现孩子们节奏感和听觉工作记忆越好,他们的阅读和识字能力也越强。

所以,如果你想改善孩子的读写能力,结合音乐训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和孩子读诗或唱童谣时,利用其音乐性和节奏感,让孩子配合着打节拍。

孩子还不太懂得节拍规律的时候,你可以给孩子多听听几种节奏、韵律不同的童谣,你示范着打出节拍,让孩子去模仿。你可以慢慢让节奏变化得更复杂,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模仿着你打节拍。这样,他们的听觉工作记忆会得到锻炼。

要是你也不懂节拍,可以用设备随机放不同节奏的童谣,让孩子跟着童谣打节拍,等孩子越来越会玩这个游戏,你还可以增加难度,比如放旋律更复杂的童谣。

除了打节拍,让孩子学一些的乐器,比如打击乐就非常强调对节奏感的把握。有一群研究者发现,学龄前玩打击乐器好的孩子,他们之后的语言能力会更高。小龄的宝宝可以配合着童谣、歌曲,玩些沙锤、摇铃、三角铁;大龄的宝宝可以学学非洲鼓、架子鼓,当然也不只是打击乐,任何乐器都可以锻炼到节奏感,重点是挑一个孩子感兴趣的乐器。

最后叨叨几句。孩子喜欢广场舞音乐很正常,但不要让孩子的生活中只有广场舞音乐,就好像不要让孩子只听莫扎特,也听听柴可夫斯基,而且不要只让他们听,也让他们唱、跳、打节拍。还是那句话,给孩子的音乐体验要丰富,多样化。

作者:魏坤琳 (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出处:《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

订阅专栏,了解更多最新科学养育知识。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