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同业动态>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
内容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

来源/古典音樂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

  • 第一乐章 Allegro moderato 很快的快板 g小调。

没有引子。莫扎特第40交响曲的第一个乐句几乎和同样没有引子的贝多芬命运的敲门声一样著名,中提琴摆动的震音背景上方,小提琴歌唱性的主题逐渐展开,犹如梦境中的倾诉,构成这个主题的半音下行,在西方音乐中常常代表叹息和悲伤,和如同颤抖的中提琴震音相配,建立了忧郁的氛围。在小提琴的带领下,木管乐器组(长笛,双簧管,大管)齐奏进入(14小节,00:16),紧接着,全乐队齐奏,悲怆的声音冲破了忧郁的外壳。第20小节的第二拍上,小提琴再次演奏主题(00:23),这次的中提琴震音比乐章开始的地方晚进入2小节,接着还有双簧管和大管的声音漂浮在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上空,节奏迅速的发展为坚定的步伐,紧张的感觉逐渐加重,乐队的声音犹如巨浪在沸腾。经过了一小节的休止,在44小节(00:49),第二主题进入,同样的下行,但是不安和激动却消失了,温婉的哀伤占据了主题,长笛和双簧管再次演奏,很快第一主题的因素重新出现,紧张感也随之复活。到了100小节(01:54),呈示部结束,这时按照惯例,应当加以反复,也就是从乐章的开头再次演奏刚才的部分。

呈示部反复之后,经过了短暂的过渡开始了发展部,从第103小节(3:50),虽然我们仍然可以听到第一主题的声音,但是和乐章开始的时候对比,听觉的感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是由于主题从原来的g小调转到了一个调性关系上非常远的升f小调,由于这种调性的转移,带给听众不稳定的感觉,乐曲此后通过不断的转移调性试图回到原来的g小调,我们将听到色彩不断变换的第一主题。同时大管配以阴郁的和声,到了113小节(04:05),大提琴浑厚的声音演奏主题,带来了乐队的爆发,长笛和双簧管的和声相当尖锐,小提琴和大提琴声部交替演奏着主题和伴奏,带来了整个乐章的高潮,第一主题被加以变形,出现在各个声部,低音弦乐器逐渐消失,只剩下小提琴为一方,长笛,双簧管为另一方,互相对话,第一主题的形状仍然清晰可闻,大管的和声充满了哀怨。到了第152小节(04:48),乐队重新激动起来,圆号演奏的节奏宛如心跳,在发展部的结尾,长笛演奏了一些像是第二主题的音型,没有展开发展(04:57)。

第164小节(05:02)开始了再现部,再现部就是转调再次演奏呈示部,并加以变化。第一主题几乎是原样出现,和乐章开头的不同只是大管的哀怨的和声。其后我们听到了和呈示部类似的处理手法,但是在再现部中,主题的种种发展可能被进一步发掘,再现部长达135小节,几乎占到了乐章总长的一半,莫扎特的天才处理手法一一得以展示。第一主题被大大的发展,第二主题的出现丝毫没有缓解第一主题的悲伤,反而也同样显得忧郁阴沉,乐章结束在不安的想象当中。

第一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构成。呈示部有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两个主题在声音上形成对比。发展部对两个主题加以变化发展,利用主题中提供的动机展开,在这里莫扎特并没有发展第二主题,而是强调了第一主题的悲怆。再现部再次演奏两个主题,并加以变化。伯恩斯坦指挥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

  • 第二乐章 Andante 行板降E大调。

第二乐章同样是没有引子的奏鸣曲式,与第一乐章的巨大戏剧张力相比,显得温柔平和,两个主题的对比不强烈。第一主题由中提琴,第二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声部相继奏出,温暖,明朗,如同午后的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洒下斑斑点点的光影。第二主题开始于第37小节(02:18),简单的四度下行构成,这个音型在发展部里反复出现。第二乐章的两个主题不像第一乐章具有明显的咏叹调的性质,都只是由简单的音型构成,从而具有了更大的和声和发展的可能性。两者缠绵在发展部里,互相对比,互相补充,自然和谐,充满了莫扎特式的天真和纯洁。

  • 第三乐章 Menuetto(Allegro) 小步舞曲(快板) g小调。

按照古典乐派的传统,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但是莫扎特的这个乐章虽然取了小步舞曲的名字,但是更像是一首庄严的进行曲,主题具有切分的节奏,听起来甚至不像小步舞曲常见的3拍子,,只是到了3小节以后,3拍子的轮廓才逐渐明朗。主题建立在g小调和弦的分解上,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庄严,自信的人的形象,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的精神,也只有理性和乐观的心灵才能够支撑这种古典主义倡导的平衡精致的形式。坚定的步伐和对于明天的充分信心也正是莫扎特那些快乐的音符的来源,他的音乐里并不是没有痛苦和怀疑,没有辛酸和泪水,莫扎特同样是一个命运捉弄的人,但是他的心灵,他的纯洁的灵魂却永远向往着快乐,也坚定的相信快乐将会到来。

  乐曲的三声中段在同名大调G大调上,开始于42小节(01:41),这是整个交响曲最光明的瞬间,温暖的,不带任何怀疑的,天真的快乐时光。G大调的三和弦充满了阳光,使得后面再现的部分更加满怀信心。

  第三乐章是复三部曲式,大体的结构是ABA,而A,B两部分都分为两个小部分,在演奏的时候加以反复,所以总的结构就是a1a1-a2a2- b1b1-b2b2 a1-a2

伯姆指挥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


  • 第四乐章 Fianle, Allegro assai 终曲,很快的快板 g小调。

第四乐章同样是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充满对比的天才之作,前一半是精巧的琶音,充满跳跃,由弦乐器以弱力度演奏(p),后一半是威严的全乐队齐奏,力度强(f)。第一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第二主题在55小节进入(01:04),转移到了降B大调,旋律精致而明朗,莫扎特特有的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再次展现。呈示部反复(01:55-03:48)。

在发展部当中莫扎特大量使用了复调的手法。在短暂的过渡之后,小提琴,长笛和大管相继演奏第一主题进入,很快从中提琴开始(130小节,04:09)进入了赋格段,赋格主题来自于第一主题的前半部分。和第一乐章一样,这里的发展部同样频繁的转调,赋格带来的庄严感和调性的不稳定更胜于第一乐章,发展段充满了威严的表情和活跃的动力。

再现部从190小节开始(05:07),其中第二主题试图回到主调g小调,变得哀婉动人,乐章结束在g小调的略显压抑的激动当中。

第四乐章无论是在调性上还是在发展的手法上都和第一乐章很相似,使得整首作品拥有了完美协调的结构。两个主题的对比明显,同样在进入发展部的时候转到远关系调,对后频繁的转调,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

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莫扎特音乐创作最伟大,最天才的一面,那就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莫扎特似乎是完全依靠直觉达到了这一目标,在他之后,有过无数的作曲家穷尽一生的努力,甚至是付出了身心俱疲的惨痛代价也无法企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莫扎特的创作结构精巧,平衡和和谐,似乎完全得自天然的音乐感觉,其实是和他敏锐的内心听觉分不开的,他能够轻易的在头脑里建立整部作品,好像只需要把他们写下来一样。这种天才在莫扎特是天生的,但是在我们却也是可以后天习得,这就需要十倍百倍的努力了。“天才即勤奋”。

莫扎特的配器很简单,不过是弦乐器组加上长笛,双簧管,大管和圆号,没有使用温柔的单簧管以及嘹亮的小号,也没有包括定音鼓在内的任何打击乐器,他通过精致的对位化的和声弥补了配器上的单调。音乐并不只是美妙的旋律,也是精巧的展开,欢快的追逐,庄严的节奏。旋律写作确实需要天才的头脑,而严格的对位法和和声的配置更需要大量的后天的努力,以及巨大的独创力,难以想象如果我们的音乐完全是单调的阿尔贝蒂低音来填充,那样的话,无论是多么美好的旋律恐怕都要显得单调乏味了。

莫扎特的音乐也是和他纯洁的内心分不开的,我们如果能永远保持一点点童心,学会不时地用单纯的目光看一看这个世界,相信是可以更加体会到莫扎特的心境的。他并不是如同不懂事的孩子般一无所知,他了解人间的疾苦,他明白生活的艰辛,他只是不肯放弃希望,希望在于他,即使是最最痛苦的时刻,也会如一缕朝阳,穿过暗室的天窗,照亮一切。任何时候,他都可以抛开一切的苦难,为了自己心中的希望歌唱。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