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同业动态>【走进古典音乐世界】第16辑 莫扎特 著名钢琴奏鸣曲集
内容
【走进古典音乐世界】第16辑 莫扎特 著名钢琴奏鸣曲集

MOZART PIANO SONATA


【走进古典音乐世界】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拉赫玛尼诺夫、柴科夫斯基、威尔第、西贝柳斯……这些音乐家的名字,或者大家都听说过,在这里,我们借由RCA出品的一套以时代发展编撰的100张唱片分别介绍这些音乐家的作品,当你想了解他们的音乐作品,想走进博大恢弘的古典音乐世界,想拥有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但是又无从入手时,那么,请从这里开始。

▣来源 | 文字:星外星资料库
               图片:星外星资料库&互联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感悟音乐语言与表情
在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的表达
清新自然、行如流水,浑然天成、鬼斧神工这些赞美天绝佳境的词语,用它们来修饰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可以说十分妥帖。在他的奏鸣曲中,我们听到了一气呵成的情感流露,明晰的织体,仿佛让人呼吸到了雨后甘美的空气,轻而易举地让人沉醉于与自然的对话沟通之中,在灵性的天地中享受一种超自然音质的纯净音乐,在这其中K.310、330、331、545这四首钢琴奏鸣曲就完全可以体会到这一点。

A小调钢琴奏鸣曲
K.310
K.310

这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首先出现的小调作品。此曲第一、三乐章中所听到的深沉哀愁情绪,一般都认为与1778年7月3日莫扎特的母亲客死异乡,或是和曼海姆的阿洛伊西亚•韦伯告别有关,其实没什么证据能证明是这样的原因。

1777年,在母亲的陪伴下莫扎特踏上谋职之旅。母子先到曼海姆,虽然毫无所获,莫扎特却在那里和阿洛伊西亚坠入情网,但因父亲的反对,又和母亲改往巴黎,不料母亲因急病在巴黎去世。这首A小调奏鸣曲就是莫扎特在巴黎停留期间写作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时为1778年的初夏。后来,此曲就夹在曼海姆时写作的C大调K.309和D大调K.311之间,以《为大键琴或钢琴的三首奏鸣曲》之名,由海纳出版社出版。

由于此曲取用小调作曲,曲中明显地飘荡着一股哀愁和悲怆的情绪,感觉较为低沉,但充满紧张、焦急的气氛。只要是热爱莫扎特浪漫情趣的人,没有一个人不受此曲的感动。这首传达着心灵的狂风暴雨、洋溢阴沉激情的乐曲,是莫扎特以《G小调交响曲》为代表的恶魔式小调作品的另一杰作。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的开头第一小节就被敲击出荒凉空寂的主题,这个主题一直由反复重复的音型支撑着。开头主题的情绪始终主导着第一乐章的情绪。这种主导作用不仅通过主题的反复,而且通过一个四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的节奏动机牢固地建立起这个乐章的结构。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曲谱上标有“有表情的”字样,用F大调写成,歌唱般的开端最初似乎标志着情绪从第一乐章哀伤和悲观的气氛中解脱出来的变化。随后它却向狂暴的、接连敲打的、焦虑的音型发展,以其自己的方式向第一乐章绝望的情绪靠拢。

第三乐章——急板以一个令人窒息的走句开始和收尾。在效果上它几乎是疯狂的,阴暗的情绪得到了强化,而不是弱化。

此曲反映了莫扎特精神世界的另一面,这一面在后来的钢琴作品(K.376、K.397、K.475、K.511、K.540)、钢琴协奏曲(K.466、K.491)、G小调交响曲(K.550)、D小调弦乐四重奏(K.421)、C小调弦乐五重奏(K.516)中得到了延续。如此强烈的绝望和哀伤简直让人感到好像在听贝多芬的奏鸣曲。在当时明朗的莫扎特的天地里,这无疑是一片令人为之一惊的乌云。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



C大调钢琴奏鸣曲
K.310
K.330

这首C大调奏鸣曲的规模虽小,但非常优美。此曲和K.310一样,也是莫扎特在1778年夏天在巴黎谱出的作品,但风格上和K.310有着很大的差异。K.330洋溢着明朗华丽的曲趣,在内容上则极具表现力且丰富饱满,显示出法国风格,这是闪耀着古典美感的杰作之一。
   
1778年之前,莫扎特在维也纳作为一个自由作曲家过着穷困的生活。直到1789年他才在皇家宫廷找到了固定的职位,成为它的作曲家。而在这之前,他一直穷困潦倒。他的同时代过去曾倍加赞赏他那神童的才智,而当他的艺术从1781年真正地成熟之后,他们却轻视这位已经成才的天才。自我炫耀精通音乐的奥皇约瑟夫二世在1781年就吩咐过莫扎特写一部歌剧。但对他写的《后宫诱逃》,这位皇帝却说:“这不是我们的耳朵所能接受的,音符太多了。”他不再对这位青年天才感兴趣了,对他的以及维也纳人的趣味来说,今天在我们看来如此天真、优雅、通俗的莫扎特实在显得太玄奥了,他们宁可喜爱一些平庸浮华而没有才能的作曲家。

C大调钢琴奏鸣曲就是在这种不得意的情景下创作的。它外在的奏鸣曲式的乐章可以确定是为教学的目的构思的。此曲对和声材料和乐句结构进行了探索,尽管并不复杂,然而莫扎特却沉浸在对反复出现的素材进行精细的变奏之中。这明确地表明奏鸣曲式的结构从根本上更多地依赖于和声方面的考虑,而不是旋律、主题方面的考虑。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依然是纯粹莫扎特式的热情和甜美,一点看不到在他灵魂深处早已笼罩的阴影。第二乐章按三段体写出。开头的主题写得极为细腻,有着淡淡的感伤和无奈。三段中部采用小调,使前面忧郁的气氛变得浓厚、阴暗起来,但依然透着几缕柔和的光线。这完全是莫扎特特有的甜蜜的忧郁。最后,开始的主题再次出现,使整个乐章的表情又渐渐泛起红润的光泽,由小调产生的紧张气氛被化解完了,只剩下带有感伤气息的喃喃低语。第三乐章热情激越的小快板再次活灵活现地展示了莫扎特的青春洋溢的一面。第一主题活泼而妩媚,第二主题热烈而急促,富有对比。中间的展开部极为短小,起着舒缓作用。



A大调钢琴奏鸣曲
K.310
K.331

这首明丽、典雅的奏鸣曲是莫扎特22岁时写作的,作曲的地点是在旅途中的巴黎。这次的巴黎之旅是成年后的莫扎特最后一次的长途旅行,时间在1777到1778年间(最新研究推测为1783年在维也纳作曲)。这次的旅行,对莫扎特此后的生活与作曲,具有重大的意义。

像莫扎特这样在整个欧洲轰动的“神童”,在故乡萨尔茨堡却不怎么吃得开。莫扎特的父亲看到这种情况,开始担心他的未来。为了使他获得稳定的职位,就由母亲陪伴他前往慕尼黑、奥格斯堡,再经过曼海姆,最后抵达巴黎,沿途探寻工作的机会。

莫扎特的父亲莱奥波德认为在花都巴黎,很可能找到适合莫扎特的才能、具永久性的职位。可是当时的巴黎正值法国大革命前夕群情激荡的时期,对这位已经成长为青年的“神童”作曲家,大家的态度都变得很冷淡,因此根本没人提供他安定的工作。

莫扎特这次旅行的目的“求职”,就这样在各地都落空了,但更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在停留巴黎期间,因病客死异乡。于是,莫扎特孤零零地抱着一颗创伤的心回国,也由于这样的打击,他的思想变得更为成熟,并在他此后的作品中流露出深沉的阴影,内容也显得格外的丰富。这首钢琴奏鸣曲,有可能是他在母亲去世前后写作的。所以明丽的气氛中隐藏着一缕淡淡的哀怨与悲愁。

在莫扎特写作的十七首钢琴奏鸣曲中,这首是最著名的。此曲的结构非常奇特,三个乐章中没有一个是用奏鸣曲式写作的,非常优美的第一乐章是一首长大的变奏曲,但最脍炙人口的却是第三乐章的《土耳其进行曲》。此曲跟贝多芬《雅典的废墟》中的《土耳其进行曲》齐名。

此曲由三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是民谣风朴素优美的主题和六段变奏曲,第二乐章是小步舞曲,第三乐章是回旋曲式,但并非完整的法国风格回旋曲式。



C大调钢琴奏鸣曲
K.310
K.545

这首非常著名的“小奏鸣曲”,是1788年莫扎特较晚年时的作品,所以技法圆熟,曲思流畅,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极具魅力的珠玉之作。

这是一首非常绮丽的钢琴曲,它随处都能表现出闪烁般的光辉。第一乐章主要主题只有四小节,极为单纯,音乐质朴、真实、自然,转换情绪也是极其温存、爱抚的,曲调进行抒情如歌,从而更加强了主题的抒情表现力。
    
第二乐章是一首奇妙的田园诗,要用开朗的心情来弹,A部分主题是十分温柔地,莫扎特用极优美的旋律和徐缓的节奏催人坠处沉思,曲调十分简单、幼稚,这是一种纯真的流露。这一主题以变奏方法进行反复之后,仍旧温柔地奏出D大调的像是由A部分主题衍生出来的B部分主题旋律,经过一系列的转调、装饰,引出部分主题的再现,经过变奏之后进入尾奏。

第三乐章由回旋曲主题开始,接着是G大调第一插部,它是来自回旋曲主题中的八分音符音型。回旋曲主题第二次出现之后。便出现了小调的第二插部,也是在回旋曲主题中诞生出来的。回旋曲主题第三次出现后,用八分音符的音群所构成的尾奏做结束。此乐章把音乐写得那么美、那么优雅、那么明净,仍旧肯定生命的全体。

这首奏鸣曲三个乐章均较短小,每个乐章各有特色,而对莫扎特而言,意味着阿波罗式落落大方的气度,实际上是莫扎特对生命世界的沉思、慨叹,透出人同世界相抗争的“力”。  



RCA出品的《莫扎特 著名钢琴奏鸣曲集》历史录音
星外星唱片引进发行,RCA BEST 100系列第16辑
(喜欢就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此唱片吧)
钢琴家中的女杰——拉罗查


END


欢迎关注
星外星古典小镇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