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札特钢琴奏鸣曲K.330(莫札特第10号钢琴奏鸣曲)是在1783年(莫扎特27岁时)完成的奏鸣曲K.330-K.332的其中一首。演奏这首乐曲需花18到20分钟。
下面的音频是由Edwin Fischer演奏,他是杰出的瑞士钢琴家,是20世纪前半最知名的钢琴家之一( 1886年,费雪出生于瑞士巴塞尔。在1904年以后,费雪主要活跃于柏林,他同时具有多个身份:独奏者、室内乐演奏者、指挥者、以及教育者。1942年,费雪回到瑞士。战后,费雪再次活跃于萨尔斯堡等地。1955年因健康问题退休。)酷老头:
第一乐章
约需花5-8分钟弹奏,此乐章的第一部份为C大调,中间转为G大调,奏后在重复原来的第一部份并转回C大调。
第二乐章
约需花5-7分钟弹奏,然而在乐章元曲乐章的结尾却消失了,于是编辑者便下决心以最像莫札特风格的乐句补足失去的片段。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为最活泼、最有活力的乐章,演奏者约需花3-5分钟弹奏。快速的琶音不断出现在乐章中,跟第二乐章一样,结尾也消失了。
齐默尔曼5岁起学习钢琴,后来并进入卡托维茨音乐学院学习师从雅辛斯基(Jasinski)教授。齐玛曼于1975年在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奠定了他日后在国际乐坛的表演事业基础。
1976年他与卡拉扬及其麾下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1979年和纽约爱乐乐团合作,首次在美国演出。他在全球很多地方演出并灌录了一些唱片。 1996年至2004年,他在瑞士巴塞尔音乐学院任教钢琴。
齐玛曼以诠释浪漫主义音乐见长,但演奏范围很广泛,同时非常支持现代音乐的发展。例如鲁托斯拉夫斯基(波兰语:Witold Lutosławski)曾为他而作一部钢琴协奏曲,齐玛曼也演奏录制了这部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录音有:与卡拉扬合作的格里格、舒曼的钢琴协奏曲;与伯恩斯坦合作的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及贝多芬钢琴协奏曲;肖邦的两部钢琴协奏曲(有朱利尼指挥齐默尔曼演奏钢琴和他自弹自指的两个版本);和小泽征尔合作的李斯特钢琴协奏曲以及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一和第二钢琴协奏曲。此外还有一些浪漫主义和印象派作品。
齐默尔曼的的行事都经过事前缜密的规画,并且在严格的自我要求下,广博涉猎各领域的艺术风格。原则上,齐默尔曼不同于那些号称随时拿得出三十首协奏曲、十五场独奏会曲目的钢琴家,相反的,不管何种情况,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对每年的演出场次都有一定节制,他要求每场都是最高水平,每首乐曲都经过精心准备,虽然曲目范围会因此无可避免地变的比较狭窄。在自己工作室练琴时,追求完美的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常用摄影机来监督自己(包括影与音)。他用现代科技帮助自己,通过自我反省检讨,使其艺术更臻完美,并借着内心自发的艺术目标使自己能更精确掌握对乐曲的诠释。很少提早公布他演奏的行程。
他个人极其反感现场有观众拿出手机偷偷录制,一次在德国埃森爱乐大厅中断了音乐会,原因就是一位楼厢的观众一直在用手机拍摄音乐会。他要求观众停止录制。齐默尔曼表示,他放弃了很多唱片录制计划,因为有人告诉他,Youtube上已经有他演奏的视频了。他认为Youtube对音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拍摄则是一种盗窃行为。
为了2014年齐默尔曼参演的在上海的一场新年音乐会,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颇费了一番苦心,又是披露音乐会上惹人生厌的“任性小动作”,又是定制手机袋引导观众寄存手机。这是传奇钢琴家齐默尔曼的首次中国内地之行,也是沪上古典音乐会首次试水“寄存手机”引导观演礼仪,亦是近来还未开演便引发热议的音乐会。
作品的评价
不管是从个别的音符、和声间精巧的平衡,乃至精准的音色控制来总体评析,可以把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的琴艺与意大利钢琴家米开兰杰利相提并论。他们两人都有极度敏感的个性,曲目选舍与诠释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例如:德彪西二十四首前奏曲、肖邦F小调幻想曲和李斯特《死之舞》中流露的能量和气质。无论从其表现的乐曲细节或整体演奏格局,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的肖邦F小调幻想曲似乎想制造一个立即的整体印象。李斯特《死之舞》和德彪西前奏曲(两册作品精选集)的演奏音色则是完美无瑕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乐曲所有细节,让每位听众印象深刻。
天性和气质使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演奏李斯特辉煌技巧的〈神怒之日〉主题时,并不会像祈弗拉一样为讨好聆听者的感官而演奏出炫人耳目的火热。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把李斯特这部变奏曲诠释成接连的哲学思考,款款描述关于人世的冷与热、历史的光明与黑暗以及难逃毁灭的人类宿命,并把这些要素塑造成强大的音乐张力。
音乐中的图像性、气息和温度都在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的音乐逻辑性下被中和了,但音乐却毫不因为移除乐曲中的火爆气质而降低说服力。他的每一款录音几乎都是对作品的典范演绎,比如贝多芬的全部钢琴协奏曲、肖邦的钢琴协奏曲(2000版)、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2005版)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都堪称极品。郑京和与钢琴家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合作,录制了室内乐的里程碑之作:雷斯皮基和理查施特劳斯的奏鸣曲,这张唱片获得了1990年留声机奖,由DG公司在“画廊”系列中再版发行。
在德彪西的《前奏曲》中,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情形。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并没有被《特耳菲的舞姬们》或淘气的《精灵之舞》迷昏了理智,也没有被最后一曲《烟火》弄得目眩神驰。齐默尔曼演奏时的清晰哲学理念在演奏印象派音乐时也是占上风的。齐默尔曼的演奏艺术告诉人们,如何将勤奋不懈的工作转变成不朽的艺术成果。相形之下,他那些才华平庸的同辈一开始就企盼不切实际的至高境界,到头来却只停留在平庸等级。 谈到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的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唱片的同时,也必须提到他早期无瑕、智能且富含年轻节制力的降E小调诙谐曲Op.4。DG在1982年展开一项庞大的勃拉姆斯作品录音计划,时年二十六岁的齐默尔曼受托负责演奏三首勃拉姆斯钢琴奏鸣曲、叙事曲Op.10、为左手写的改编《夏康舞曲》、勃拉姆斯自己改写的弦乐六重奏Op.18第二乐章钢琴版。显然地,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在诠释这部表情丰富、尖锐激烈的诙谐曲时,既不妥协也不特意夸张。当年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演奏肖邦时,年轻而严谨的特质同样发散在这部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