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同业动态>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 | 狂风暴雨的摧残
内容
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 | 狂风暴雨的摧残

▼ 波里尼

碧梧叶重叠,红药树低昂,应是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时分,却只见雨打窗台,暴风雨过后,庭院茫茫了,此时最浪漫的事是弹奏一段贝多芬的“暴风雨”片段,感受贝多芬对抗人生暴风雨的历程;。


玛利亚·胡奥·皮尔斯(Maria-Joao Pires 1944- )葡萄牙女钢琴家。


“圣人无常师”,贝多芬好学上进,通晓哲学、文学、法律等,就算德奥的城堡和教堂建筑也是他重要的导师之一,这些都孕育了贝多芬的心胸与气魄,正如孟子所强调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首《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OP.。皆因贝多芬的学生兼秘书安东·辛德勒(Anton Schindler)曾问这首奏鸣曲的内容是什么?贝多芬回答是:!”那我们读到什么?音乐中又听到什么?因人而异,此后二百多年许多学者评论家都感兴趣而又难以有一致的说法,这也增加了对音乐理解的难度。但是有什么要紧,就算一切都不知道,音乐本身的美直抵人心,相信听了美不可言的第三乐章,没有人不被贝多芬的音乐奇才所感动的吧?水流婉转不息,一望无垠的水草丰美蕴含原始的生命活力。既然贝多芬让人去读《暴风雨》,这说明两者一定有某种联系,但也不能简单地用莎翁编织的故事去与每个音符对号入座,我们还是先对音乐了解一下吧。



作品OP.31包含三首奏鸣曲,为中期能量的凝聚,是迈向巅峰之作。其中第二首《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OP.31之二)作于1801-1802年,是贝多芬赠给一位女学生的作品。这首奏鸣曲位列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中,它是当之无愧的,它是贝多芬最富有美妙诗趣灵感的作品之一,充满成熟的音乐风格和传递出来的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它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在中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曲由三个乐章组成,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最缓板与快板。第一主题包含了沉思、激动、疑问三种不同的速度。第二主题从叹息呻吟的音调,上升为悲壮激昂的热潮。似乎听到,一串梦幻平静的音之后,海上刮起两股妖风,暴风雨呼之欲来。对比乐句的追逐,戏剧性矛盾的冲突,双手交叉的弹奏之下,一连串紧迫不安、兵临城下的意象,兵者,诡道也。音乐由此展开,想象也因此漫天飞絮。

第二乐章:慢板,第二乐章是暂时的宁静,它像一首带有幻想性质的夜曲。第一主题是庄严沉静的内心歌唱,有偃旗息鼓般的休止停顿休整,哲理性的沉思。旋律不断地在高音区和低音区上交替出现,象征着纵横驰骋的思维活动。第二主题则是纯朴而明朗,具有民歌风格。

第三乐章:稍快板,“暴风雨”后的甘美却是非一般的,它的表达是如此丰沛,一片诗意的海洋。它从头至尾由3/8拍的十六分音符织成,如海浪永恒连绵起伏撩拨,想到什么?舞蹈的律动以及人类的激情。川流不息的音符发展具有无比的推动力,表现出一种活泼奔放的精神境界。经过无穷动式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上,也结束了整首“暴风雨”。饱受创伤的心灵在大自然中得到慰藉,潇潇风下,波光潋滟。有人感言一直不相信《致爱丽丝》是贝多芬写的,可是听了《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后,信了,于此,我们聆听得到淋漓尽致的畅快。


▼ 艾莉·奈伊

“在贝多芬D小调op.31钢琴奏鸣曲中,她敲出了一个神秘的和弦,所有的观众就这样被她的电场所吸附。这种现象没法用语言阐述,没法用科学剖析,只有用自己的耳朵才能听到它。但这个声音,不仅仅停留在耳朵中,而是回响在每个听众的心里。从她的第一次登台起,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位伟大的女钢琴家能从那隐藏在人类灵魂深处,最深不可测的根源里汲取她的力量。”威廉·肯普夫这样评价德国女钢琴家艾莉·奈伊(Elly Ney)。奈伊的演奏以大开大阖的情感倾注著称,有时也会采用偏慢的速度凸现出一种直指灵魂的深沉,我就是从她演奏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读懂那大海般深沉的感情。她辉煌技术的一例明证是那极弱的连奏八度,按批评家温克尔曼的话,那其中充溢了高贵的单纯与寂静的伟大。她将贝多芬更多地视为某种宗教般的东西:要么按照它最初宣讲的模样继续传播;要么则让它恒顺众生,和流转的岁月一同旧貌新颜。在音乐会开始时,她会当众用那特有的莱茵地区方言朗诵贝多芬的《圣城遗嘱》(Heiligenstadt Testament),她一再尝试去汲取大部分钢琴家都视而不见的东西:真挚。


格伦·古尔德


约翰·埃·密莱(John EverettMillais,1829-1896)《盲女》


1802年夏创作此曲时,正是贝多芬精神危机最严重的时期,生活中又遇到各种困难,32岁的他正承受着耳疾侵袭,几个月后的10月6日写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贝多芬作品之所以具有英雄般的核心思想,我们常好奇他是如何超越那悲剧的?这首作品前面充满奇异、灰暗的紧迫感,后面又是美到极限的快意,不由得跟德国的民谣与传说联系起来。说法是,暴风雨后金子与财富从彩虹上落下来。德国作家Hans Carossa(1878-1956)在自传《Eine Kindheit(幼年时代)》[1922]中提到彩虹下面是黄金皿的传说。Jacob Grimm在《Deutsche Mythologie(德国神话学)》中也提到金子从彩虹上落下来。欧洲各地都传说彩虹与大地相接处会撒下幸运和财宝,这可能反映了人类想走到彩虹尽头的那种梦想吧。让我们重温一下莎翁对人类未来的设想和人文主义理想的《暴风雨》中的名句,“他并没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一次海水的变幻,化成了富丽而珍奇的瑰宝。”这句也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墓志铭,相信这也是自卑又自强的贝多芬《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所表达的思想灼见。

▼ 里赫特


埃莱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 1969—)法国钢琴家。


根据苹果公司规定,微信iOS版赞赏功能关闭,如您对本文表示支持,苹果设备用户请长按识别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