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同业动态>【中秋/致你】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内容
【中秋/致你】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在这个“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中秋佳节,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家,团聚。电影《奥德赛 The Odyssey》记载了伟大的武士国王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中利用木马藏兵之计攻陷敌城,战后历经16年磨难,强烈思念故土与亲人,不顾海神的咒语,用尽一切智慧和力量,征服多次灾难,抛开各色诱惑,目标如此坚决简单:重回故土,返回家园。回家,原来在远古的神话中就被荷马演绎得如此生动朴素。英雄出征马上,凯旋解甲归田,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贝多芬生平和音乐里占有核心地位的英雄成分,完全合符人性尺度,英雄至刚但亦有至柔的一面。中秋对月遥想,奉上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月光无私地倾泻她深挚绵长的柔情,但愿人长相守!但愿人长久!

瓦伦廷娜·李斯蒂莎(Valentina Lisitsa 1973—)美籍乌克兰钢琴家。

在钢琴音乐史上,巴赫站在了复调音乐之巅,贝多芬则立在了主调音乐之峰,两位伟人所创造的钢琴作品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奉为钢琴音乐中的“新约”。贝多芬因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自由、博爱、平等思想一直是他创作的主旋律,其自身命运多桀却毫不屈服,他的乐章总给人们积极向上的英雄般正能量,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贝多芬音乐的歌唱性、戏剧性旋律受意大利声乐,特别是歌剧影响很深。


贝多芬把钢琴奏鸣曲的刻板程式变为表达情感的灵活工具,是作曲家表现矛盾冲突、对比和统一的最有力的手段。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就已显露出独特的个性风格,而中期奏鸣曲是最典型风格的集中体现,达到他钢琴音乐创作的顶峰。在《热情奏鸣曲》完成之后,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上出现了长达5年的休止。1809年,当贝多芬再度提笔写作钢琴奏鸣曲时,风格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晚期的5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精神的真正超脱,作品内容也上升到了哲学的思考。


聆听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相信很多人是从Piano Sonata No.14,Op.27 No.2,即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开始,又名“月光奏鸣曲”,分为三个乐章。贝多芬作于1802年。此“月光”奏鸣曲名满天下、家喻户晓,这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贝多芬其实并未曾为此曲标题,这部作品的原名是《近似幻想曲的奏鸣曲》,这是题献给他当时恋人的(时年贝多芬31岁)。贝多芬终生未娶,对于爱情总是稍有迹象之际就打退堂鼓,多半的原因在于他交往的都是贵族世家,他所迷恋的也多是贵族家庭出身的女孩。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 1903-1989)美籍俄罗斯钢琴大师。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诗人雷尔斯塔勃(Rellstab)将之比喻为卢塞恩湖(Lake of Lucerne)上的月夜。月光下的幽静徘徊,最终的激情洋溢,再回归到缱绻。月华映照水中,是爱的绸缪与柔情,是月色在水面、在林峦、在屋脊缓缓徜徉,诗意挥洒。月光从窗缝溜进来,落在枕上,照在梳妆台……乐曲刚开始是采用慢板,继之为诙谐曲,最后再以真正奏鸣曲形式的乐章收尾。这种方式是贝多芬开始尝试的一种影响深远的实验,将作品的重心往后移。他在稍后自己的作品中仍延续这种方式,而到马勒及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中达到极致。因此,《月光奏鸣曲》的开端无异是一首序曲,其重复三连音的灵感可能来自于莫扎特歌剧《唐乔万尼》第一幕中的三重唱。

欣赏“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我个人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最初跟作曲家想法一样,反对标题,因为音乐是想象力的渗透,向来不喜为了容易理解乐曲,而冠上此曲为盲人姑娘而作等等牵强的故事,也对“月光”之名有抵触。可在看过电影《The Pianist》后,深感不曾泯灭的普天之下人性的光辉何其高尚灿烂!在此时出现第一乐章的“月光”又是多么合适啊!人类之爱,跨越种族的隔阂,跨越战火的杀戮,如月光柔情洒满人间。无论受到多少苦难,皎洁月光都给予母性般的柔情,抚平创伤,给予人类重生的力量。我由此电影而深刻理解这种博爱精神,理解此乐章。篮球巨星科比也喜欢弹钢琴,他曾在twitter上写道:“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能让我安静下来,尤其在我接近崩溃的时候。”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这章篇幅比较短小,是月影错杂中爱的踌躇,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是爱的急风暴雨,幸福淋漓。“稍快板”及“急快板”乐章,在音乐上都是严峻的挑战,对演奏者技巧而言,更是一大考验。很久以来,“月光奏鸣曲”于我看来精彩在第三乐章,前面的慢板都是铺设,舒缓地积攒感情,诗意地挥洒月色之美,而在这里洋溢着激情汹涌一泻千里的快意。

威廉·肯普夫(Wilhelm Kempff,1895—1991),德国著名钢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

多年前在但昭义编辑的一本琴谱里,弹奏标有贝多芬的《俄罗斯民歌》曲谱,因为对民歌是无由来的喜欢,乐谱音符多是由快速整齐的和弦组成,只有几个一带而过的单音,需要连贯充满感情地用手指推出音符,表达深含的音乐意境,似乎看到俄罗斯广袤苍茫大地上无数巍巍雪山,流动的画面感。充满感情的旋律挥之不去,一直寻找,究竟出自贝多芬哪部作品?可音乐的搜寻不如搜图来得容易,未果。在探寻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瑰宝,当听到《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与《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时,旋律好熟悉啊,突然惊醒,原来寻找的这些整齐快速奔跑的双音、三音和弦与旋律就藏在这些奏鸣曲快板里。可见贝多芬在德国黑森林里散步,不断思索,不断构思,积极汲取民歌的思绪。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因何而作,为谁而歌,这些都是非常主观的情感体验。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多是敏感的,正因为如此,也是极富创造力的。贝多芬创作钢琴奏鸣曲,跨越时间相当长,从宁静月光的皎洁到雄霸古今的作品,一直到旅途尽头的怅然,哲理深嵌而思想丰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是女子的委婉爱情,而男子呢,,也有贝多芬的柔情与心跳。大家熟悉的“致爱丽丝”,汨汨而来的情感如高山雪水化为简单纯净的旋律,处处繁花,处处美好,狂暴的贝多芬其实也有如此的柔情,如此美好的表达。


见过有弹巴赫、斯卡拉蒂等巴洛克时期作品的习琴者,对贝多芬、李斯特、肖邦等作品心存畏惧,担心手指不够长,担心投入无穷无尽的精力与时间,可是我们还是要鼓励勇于挑战古典与浪漫派时期的音乐作品,了解分析各时期大师们的作品,多研读乐谱,多聆听。集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于一身、精通七国语言的音乐全才——俄罗斯音乐家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Mikhail Vasilievich Pletnev),十月将举办首次中国独奏音乐会,其曲目就有贝多芬第十号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以及斯克里亚宾24首前奏曲,到时可以聆听一下俄罗斯学院派最后一位传人,他琴弦下贝多芬奏鸣曲神韵又是如何的?


音乐具有纵深度的表现以及永恒的思索魅力,人诗意地栖居少不了音乐。与贝多芬同辈的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一首诗,,“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荷尔德林在《远景》中描述:“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家里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下唱得那么美吗?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欣赏本文介绍的音乐(建议在WiFi下收看)。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