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同业动态>我看到了太多美好的东西——专访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导演沈晨
内容
我看到了太多美好的东西——专访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导演沈晨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本着“简约、安全、精彩”的原则,本次开幕式的演员数量不到千人,由30%的残疾人和70%的健全人彼此扶持、互帮互助,共同完成演出。

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导演沈晨,听他详细解读这场“温暖、感人、精美”的开幕式背后的故事。

沈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依然运用了“鸟巢”现场超大的地面屏幕,但是却讲述了不同的故事。冬奥会开幕式讲述了一朵雪花的故事,闭幕式展现了蔚蓝色的浪漫和红色的火热。到了冬残奥会开幕式,我们用很多颜色,来融化这块“坚冰”。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呈现?我们想表达每一位残疾人内心最美丽、最绚烂的瞬间。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故事,每一个人都在改变着世界,也创造着世界。

冬残奥会开幕式从创意阶段开始,就明确要在这个舞台上讲述残疾人自己的故事。温暖、感人、精美,是整场演出的主基调。

沈晨:我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导演团队成员。2008年,我们为世界打开了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窗口,向人们展现了中华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一次,当我接到导演工作的时候,就一直在想,今天我们要对世界说些什么?

我们希望用当代人的视角来描绘当代的中国,我们更倾向于通过冬残奥会的参与主体――残疾人,通过他们的演绎,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

沈晨:同心圆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表达团结、友谊、共融的美好祝愿,与冬残奥会开幕式的理念相一致。

同心圆的视觉形象是贯穿始终的。开场,从圆形天窗里看见了地球,这是一个同心圆。在会徽出现的时候,所有的演员站成了同心圆。点火的时候,舞者围成了同心圆,火种点燃之后,所有演员欢呼着回到现场,最后组成了同心圆。

同心圆的形象反复出现,我们希望以这样的意象,让大家不断聚焦,感受那份打破壁垒后的共融,感受那份团结、友谊,这是我们希望传递的信息。

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沈晨:会旗升起的时候,按照国际残奥委会要求,需要现场演奏会歌。我们找了很久,找到了重庆的一支盲童管乐团。孩子们的练习方式不同,要先听音乐熟悉旋律,然后触摸乐器,一点点演奏乐曲,他们要把整段音乐背下来,才能开始演奏。他们排练了三个多月时间。当他们来到北京,奏响会歌的时候,我的眼泪出来了。

40多人合奏要整齐,靠的是心里的节奏和默契,这背后包含了太多的努力,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太多美好的东西。

沈晨:2020年12月,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给我们提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建议,希望我们能为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专门创作一首圆舞曲。听到这个建议,我们都很激动,能创作一首属于冬残奥开幕式的音乐曲目,难能可贵。

几位作曲家在两个星期之内就写出了3、4首曲子,其中有一首特别打动人,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所以,这首圆舞曲其实在一年前就已经确定下来了,是冬残奥开闭幕式最早确定的音乐。

那么,要如何表达乐曲中的含义?我们选定了90名女演员,一半是健全人,一半是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听障舞者,我们没有让她们跳舞,而是让她们在雪花凳子上滑行,共同来讲述那片雪花的故事。

这片雪花和冬奥会开幕式的不同。听障舞者的世界是无声的,她们通过肢体语言,与我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美丽的画面,体现了生命的绽放。就像雪花,虽然无声地落到地上,但同样也在改变着这个世界。

沈晨:点火是开幕式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我们采用了北京冬奥会的点火装置――雪花火炬,依然采用“微火”的形式。这是总导演张艺谋的整体设想,我们贯穿始终。但是这次,我们选择了盲人运动员李端来完成最后环节,创意非常大胆。

由于微火的形式和点火装置的设计,可以确保火炬手的安全,我们才采用了这种方式。走上火炬台,他通过触摸雪花火炬来完成“点火”。那一刻,他也在用触摸的方式和世界交流,在认知世界。火炬点燃,照亮天地,他仿佛也在用内心点亮这个世界。这是我认为非常感人的时刻。

沈晨:能成为“双奥”导演,首先带给我的是一份自豪感,其次还是感到了责任和压力。2008年的经典要如何超越?

真正承担起冬残奥开闭幕式导演工作后,我反而有了另外一份心得。我们和残疾人演员有了长时间的接触和交流,有了更多了解。我心中最期待的是能为他们做点事,通过这个舞台,号召更多人关注他们。可能我的创作之路由此也会开辟另一片天地。这是我这两年多担任导演工作以来,一份特殊的心得。这份收获,在我看来,比艺术效果更加宝贵。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