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联盟故事>莫扎特笔下的“不想长大”
内容
莫扎特笔下的“不想长大”
  从常理来说,S.H.E这个台湾红极一时的女子歌唱组合,与比她们大两百多岁,相距九千多公里的奥地利人莫扎特先生八竿子也打不着。却有人说,正是因为S.H.E,人们与莫扎特的音乐更近了一步。这可得得益于当时流行乐团刮起的一阵古典风,正如周杰伦选择了“十一月的肖邦”,S.H.E选择了莫扎特。
  十年前的一首《不想长大》着实在华语乐坛火了一把,青春期的躁动、叛逆、迷茫和烦恼在副歌中达到了一个高潮,作曲者左安安在这里移植一段听众非常熟悉的旋律。虽说听起来耳熟熟悉,估计也只有热爱古典音乐的人士才能一口气说出这首曲子的全名《G小调第40号交响曲》。

《第40号交响曲》完成于1788年,是莫扎特交响曲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部。他采用了在他的交响曲创作中很少使用的G小调,既晦暗又郁闷,情绪复杂的同时也预示着悲剧性,不论对于当时音乐界或对于一贯有着明朗风格莫扎特,这都是较为罕见的,因此也被一些音乐学家视为浪漫主义音乐萌芽的开始,后人甚至称之为“维特交响曲”。
  绝大多数人在聆听这部作品时,都会感到莫名的“压抑感”。正是这种“压抑感”被巧妙地安排在了《不想长大》的副歌中,将年轻气盛年纪的S.H.E与莫扎特的烦恼穿越时空交织在了一起。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第一乐章乐谱

  下面,我们就逐一赏析这笔作品的四个乐章,感受莫扎特融入乐思中的细腻情感。
第一乐章
很快的快板(Molto allegro)

  G小调,2/2拍,奏鸣曲式。小提琴在中提琴的伴奏音型上,以八度音奏出著名的第一主题。这略带哀戚的旋律,令人难忘。旋律开头两个小二度下降音型,有人称之为“叹息动机”,代表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这个动机在第一乐章中不断再现,为整个乐章蒙上阴郁的气氛。
第二乐章
行板(Andante)

  降E大调,6/8拍,奏鸣曲式。与第一乐章成对比,这个乐章在相对缓慢的速度中呈现出明朗的色调。然后仍有三十二分音符乐句连续不断地出现,致使音乐显得动荡而欠缺流畅。“叹息”的半音旋律也在这里出现,给本该安详的乐曲蒙上阴影。
第三乐章
小步舞曲:小快板—三声中部(Menuetto:Allegretto - Trio)
  G小调,中段G大调,3/4拍。一反小步舞曲欢快跃动的风格,深刻悲哀的情绪贯穿其中。主题旋律间或以三小节和两小节为一段,交替出现,给人以节奏摇摆不定的印象,也令悲恸情绪无处倾诉。在第二乐章略获疏解的悲楚,又沉入深渊。
第四乐章
终曲:急快的快板 (Finale:Allegro assai)

  G小调,2/4拍,奏鸣曲式,乐章充满令人产生亢奋的狂热情绪,但仍有抑郁的色彩。乐曲以强弱分明的力度奏出忐忑不安的第一主题,令听众耳不暇接。第二主题转为降B大调,仍保持密集的半音行进,忧郁而沉思。展开部频繁转调,动荡激烈。再现部回归主调,音乐借势直抵结尾,最终达到悲剧性的高潮。
  莫扎特曾在一封信中写道:“那些灰暗的思绪如此频繁敲击我,我曾作出巨大努力来驱走这些思绪。”《G小调第40号交响曲》或许正是这种思绪最集中的反映。以这部作品为代表的莫扎特最后时期的创作,是作曲家成熟心智和娴熟技巧的高度凝结。
  西蒙·拉特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绎的这部作品,将莫扎特式的“含着泪水的微笑”表现得淋漓尽致。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古典音乐频道,收看完整版的高清实况。
本期内容:袁野璐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页面排版:高建



国 家 大 剧 院 · 古 典 音 乐 频 道

「听音乐精品·看经典视频」

订阅号:gdyypd

手机、平板客户端:大剧院古典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好音乐!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