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设施资讯>想破解《调音师》的谜团,需知乎舒曼的“生死爱恋”!——聆听《诗人之恋》(Dichterliebe Op.48 )
内容
想破解《调音师》的谜团,需知乎舒曼的“生死爱恋”!——聆听《诗人之恋》(Dichterliebe Op.48 )



“这是欧洲文化的转折时刻,浪漫主义天真之终结的里程碑是死亡,同年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因相似的原因去世,舒曼曾将海涅的诗歌谱成美妙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舒曼的一生跟他作品描述的一样,一个出身林地的天真孩子来到无可阻挡的铁轨和工业化的世界。”——题记

从《诗人之恋》,理解《调音师》的人物性格

    电影《调音师》是由奥利维耶·特雷内执导,格雷戈瓦·勒普兰斯-林盖、格莱高利·嘉德波瓦主演的法语悬疑片。该片讲述了阿德里安是一个钢琴天才,后改做钢琴调音,他假装自己是盲人,以便亲近顾客。有一天,他目击了一桩谋杀案的故事。《调音师》是不是史上最高智商的悬疑片不晓得,但或许是史上最火爆的微电影。看过的朋友无不为这部影片的设计与悬念着迷,但这部影片的成功,离不开其挑逗灵魂为之颤动的配乐,这首配乐何方神圣?答案就是:这首配乐源自音乐家舒曼的《诗人之恋》第十首:当我听见那首歌(Hor ist das Liedchen Kligen)。



   关于这部悬疑片的内容和舒曼音乐的关系,可以从两点来切入理解:一方面是男主人公与舒曼本人的命运的一些相似性(“性格即命运”);另一方面是音乐本身所暗含的玄机。当然这两点本身都是一种开放性的猜测,绝非对对影片真相的独断。从第一点看,舒曼当年也是做不成钢琴家而该行作曲,影片里的男主人公也是比赛失败而去做了调音师。他们一方面是有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对人的内心世界保持了巨大的好奇心,对舒曼来说,是通过作曲的方式来表达对人类心灵的感悟,对调音师来说,是用假装盲人的方式来窥视他人生活的不为人所知的一面。还有一点共同之处就是两个人可能在某些方面都的与众不同与疯狂,这最终导致了舒曼的以至于过世,另一方面也就是调音师面对危险来临时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镇静”与对危险的复杂情绪与不知所措——如何理解调音师乃至舒曼的性格和行为,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分析认为,调音师告诉自己,弹琴的时候就不会被杀死,这句话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女主人杀了调音师,那么一旦案发,由于对门邻居发现了调音师进入,一房死两人,女主人很有可能被指控。不杀,如果调音师走出去报了警,那么女主人还是得死。但是调音师的举动,让女主人却很意外。调音师的懦弱,没有反抗,伪装,反而给女主人也带来了安全感,面对一个高龄单身女士,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却不敢反抗,女主人或许相信这么懦弱的人放走了也不会去报警,因为这同样会揭示出调音师是假装盲人,而给他的上司和他自己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伪装下,两人同样都知道答案,却都不揭开,共同的伪装帮助了这个谎言的实现,救活了各自的性命。而这也是全片最大的讽刺。但恰恰是自己的日程本出卖了小伙子,让一个本来可以继续演下去的故事戛然而止……


      在意识到自己的日程本会被发现后,调音师如何还能知道“我弹琴的时候她不能杀我呢?”理解这句话,我们就要回到电影中选用的舒曼的这首艺术歌曲要表达的内容上来了。在这首歌里,诗人写道:“难以承受这痛苦的折磨,深沉的渴望驱使我”,到底是什么痛苦呢?对舒曼而言,这种痛苦就是想要得到爱人克拉拉而欲罢不能,对调音师而言,在自己意识到会被识破的时候,在女主人走到他背后的时候,他为何不起来反抗呢?很显然,他还没有确定是否真的被识破,他希望自己的戏能继续演下去。


     就好像他一直为自己失败的钢琴比赛而耿耿于怀,他并不是一个技术不好的钢琴家,而是心理素质过于要求完美。如果说钢琴比赛是一场戏,那么整部影片的假扮盲人调音师也是一场追求完美的比赛,他之所以在女主人站在背后、危险随时到来的时候还不愿意起身反抗,的确是由于他入戏太深,最后的钉枪抑或别的声音,就好像导演的喊“咔”,就不能停下“演出”……


  

     人有时候因为演得太完美,灵魂太过投入,而无法自拔。“我听见亲切的歌声响起,爱的人曾经唱过。”但此时“我的心就要爆裂,难以承受这痛苦的折磨。”一方面是爱人的歌声,另一方面是痛苦的折磨,这或许也是在说杀死丈夫或者别的男人的女主人的内心感受,调音师之所以弹起这首曲子,可能也是这部电影的关键。曾经的美好都是脆弱的,从高处跌下来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去年,还曾被看作是天才,今年就因为失败而一名不文。曾经美好的爱情也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复存在,生活总会带给人无穷的毁灭和难以抗拒的残忍。假扮盲人的调音师绝非只会看到生活的美好,最终迎来的也是自身的毁灭。这也恰恰是舒曼当年的一些惆怅和无奈,甚至说,在当时的时候,舒曼已经预感到了自己未来的遭遇和疯狂……这些理解我们可以从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情绪上得到理解。


舒曼《诗人之恋》No. 10,夸斯托夫演唱


《我听见亲切的歌声响起》

我听见亲切的歌声响起,

我爱的人曾经唱过。

我的心就要爆裂,

难以承受这痛苦的折磨。

深沉的渴望驱使我

走进树林深处,

在这里我的泪水能融化

我深重的悲苦。


从《诗人之恋》的整体情绪理解《调音师》


     《调音师》一共有三段配乐,Charles Rosen认为,里面的两段出自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Diechterliebe,op. 48)的艺术歌曲其实正好是情绪对立的:开头和结尾呼应的是套曲中的第十首《我听到那歌声》(Hör' ich das Liedchen klingen)其实讲述的是失恋,而中间剧情中调音师走在路上,颇为自己的小伎俩感到得意的是套曲中的第五首《我愿我的灵魂醉倒》(Ich will meine Seele tauchen),则是讲述诗人因爱而沉醉癫狂。另外的一段三点式女孩儿跳舞片段选的则是拉赫玛尼诺夫大提琴奏鸣曲。所以我们也不能忽略另外一首歌:《我愿我的灵魂醉倒》。

     如果说第十首歌是在表达诗人的一种内心深处的忧伤和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的话,曲风惆怅,似乎有些难以排解的愁苦令人无法自拔,那么第五首歌便是在表达一种相反的情绪,这是一首速度逐渐加速的歌,表达了诗人爱的忠贞与炙热。我们回到《诗人之恋》的整体。这部《诗人之恋》是从德国另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海涅的代表作《抒情的间奏》当中,选取了十六首相关的诗歌进而谱曲形成的。舒曼在《诗人之恋》的选曲方面就已经是匠心独运,选取的这十六首诗歌是按照爱情的逻辑顺序展开的。舒曼的逻辑顺序是“向往——迟疑——表白——相爱——背离——伤感——绝望”,这样的一个逻辑顺序当中,体现出舒曼给《诗人之恋》奠定的是一种悲剧性的感情基调,这一点和海涅的诗歌作品的感情线索还是保持一致的。但是舒曼绝对不是简单地为海涅的诗歌谱曲而已。舒曼创作《诗人之恋》的感情上的动机,就不是简单对诗歌原本的简单描绘,而是带有舒曼浪漫主义特质的重新演绎。 那么从这样的一种情绪变化的线索看,《调音师》从一开始的假扮盲人算是一种对成不了钢琴家的心理障碍的自我安慰,但这种假扮的盲人最终面临被识破的可能,这又是调音师所不能接受的,就好像他无法接受比赛的失败,他非常脆弱,以至于伤感乃至绝望……这就导致了他最终不会反抗,只能期待命运能让他继续演下去,其实他内心已经绝望。至于说他最终死没死,其实有些无关紧要了,因为只要他不走出自己的性格,最终的结果也无非是永远去演自己并不难演好的角色,最终迷失掉自我。其实他很清楚,自己的问题在于:吃太多的糖——“糖”寓意着什么呢?





  现在专心来谈舒曼。在这一部《诗人之恋》当中,舒曼对于爱情的理解是相当独特的。因为舒曼觉得幸福可能是来之不易,然后不容易被保留的,所以舒曼的这部作品,并没有沉浸在爱情的荡漾春风当中,而是存在着一定的焦虑,舒曼也是在这种非言语化的音乐艺术当中,表达着自己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形成了具备沉思特征的心灵质问。 

  舒曼在这部艺术作品当中,融贯了自己对爱情的忧虑和思考,并且在氛围上选择了爱情和苦恼的交织。从上文笔者所列出的舒曼《诗人之恋》的爱情逻辑顺序之中,就可以解析出舒曼在这部作品当中氛围的特质。首先是迟疑犹豫不决的苦恼,这种苦恼是从邂逅美妙女子的时候开始的,美妙的女子虽然让诗人充满着爱意,但是诗人一直踟蹰不前,害怕自己的表白被拒绝,也害怕自己伤害了这段美妙的距离,更是害怕拥有幸福之后,幸福不过是梦幻泡影,瞬间就破灭而去,这些都是舒曼内心挣扎害怕的一些因素。但是诗人依然勇敢地去对自己心爱的美妙女子坦白了自己的内心,这使苦恼转移到了女子的身上。因为女子也同样担忧着很多的问题,如爱情是否能够长久等。但是女子被诗人的浪漫打动了,毅然选择了和诗人在一起。 


  由于种种原因,这对浪漫的恋人争吵了,或者因为某些特别的现实因素,他们的爱情产生了不愉快的裂痕,随之很快就破裂了,进而诗人陷入了对这段过往爱情的悼念和追悔之中。爱的玫瑰花,尚未怒放,却已经凋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虽然舒曼在这部声乐套曲作品当中构筑了一些爱情的甜蜜氛围,但是在氛围的连贯上,依然是以愁思和苦恼作为整部声乐作品的感情通道。 

  舒曼在这部乐曲当中,充斥着自己的怀疑、甜蜜等冲突的歌曲情绪,这种情绪其实也正是舒曼在现实世界所承受的心灵感触。这些感触交织缠绵,通过《诗人之恋》的艺术美感折射出来,交汇呈现出舒曼这位音乐诗人内心当中的感情回旋。舒曼的极度浪漫主义特质,也就决定了舒曼无法享受更多的快乐,因为他总陷入浪漫主义的沉思,其心思极为细腻,把自己的感情世界拉得无比纤长,进而单纯却复杂,交织着自己的灵感和沉思,缠绵着憧憬与绝望,陷入到自己的幻想国度中,在感情的深渊映照里,依靠音乐的张力,不断地构筑自己的理想国度,行使自己的艺术话语权。 


  这在《诗人之恋》当中的氛围体现是比较多的,歌曲因为受到音乐空间的局限,进而使得感情的表达更为浓缩,这方面舒曼让钢琴承担了更多氛围表达的任务。也正是钢琴音乐在音乐背景上的重要作用,传递了很多丰富的氛围信息。舒曼通过非常多的钢琴音色上的微小差别,配合歌声构筑氛围,从音色的艺术隐喻特质上,暗示了感情的心理起伏。舒曼虽然和海涅的诗歌中感情的归宿是不同的,但是舒曼并没有在《诗人之恋》体现出生硬的艺术处理,反而在氛围上处理得相当自然。因为舒曼的这部作品渗透了自己另一个精神世界里面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状态融合了臆测幻想和真挚的感情,进而打破了现实世界的藩篱,让音乐里的想象和显示世界的听觉融合在一起,进而唤醒了自己内心的共鸣与精神本体的真切体悟。 (这个部分引自马克:《探究舒曼<诗人之恋>中的神奇吸引力》)


    理解《诗人之恋》,便是理解舒曼与克拉拉的恋情。(下文中我们会读到《诗人之恋》写于1840年5月底,一个礼拜内就完成。1840年是舒曼的“歌曲年”,那年舒曼与克拉拉不顾克拉拉父亲的反对而结婚,直到1840年8月1日,莱比锡法庭才终于裁决了他们的婚姻悬案,它也可以说是舒曼的爱情日记。)理解了这样的写作背景,我们理解《诗人之恋》以及这首《我听见亲切的歌声响起》到底在表达怎么样的惆怅,也就是在写完《诗人之恋》后的三个月,舒曼终于赢得了与克拉拉父亲的官司,抱得美人归。


童年时,她光芒四射,有歌德和帕格尼尼为她鼓掌喝彩;成年后,她名满欧洲,光彩照人。克拉拉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音乐事业,她是那个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她一生中结识了众多的时代英杰:门德尔松,她多场音乐会的合作伙伴;肖邦,她从少女时代就弹奏他的作品;李斯特,她为他痴迷过、愤怒过;最后还有瓦格纳,但她讨厌他的作品。克拉拉一生只爱过一个男人,那便是罗伯特·舒曼——音乐浪漫主义时代里最伟大的天才之一。少女时的克拉拉早已为他芳心大动,却要以和父亲对簿公堂为代价才能与心上人终成眷属。她为这个男人生了八个孩子,因他的离去而哭泣四十多年。在她爱情的画卷里还出现过一个金发男子——在舒曼企图的数月前的某一天早晨,他来到杜塞尔多夫,而他又做了什么呢?在丈夫陷入疯狂之际,克拉拉和这位著名的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之间又发生了什么呢?克拉拉的后代为了维护她的名誉而又隐瞒了什么家庭秘密呢? 《克拉拉·舒曼情史》作者克洛德·萨缪埃尔用诗意而精彩的文笔将克拉拉一波三折的人生传奇向我们娓娓道来,并由此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

左:波恩的舒曼与克拉拉的合墓。右:克拉拉纪念邮票

    舒曼夫妇的墓位于德国波恩,舒曼浮雕头像两边是两个正在演奏音乐的小天使,下方   那位正抬着头仰望舒曼的妇女正是克拉拉•维克•舒曼(后人简称克拉拉•舒曼)。克拉拉虽然与比她小的舒曼的学生勃拉姆斯产生了恋情,可是克拉拉在去世时任然要与丈夫罗伯特•舒曼合葬。以上这个墓碑就是克拉拉与舒曼的合葬墓。克拉拉永远都抬着头典雅的凝视着自己的丈夫。克拉拉对于舒曼音乐创作上的作用是一直被后人所称道和传颂的。有人(玉璇Melody的博客)告诉我们,克拉拉还在舒曼作品出版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舒曼的一些作品得以编号、出版、发行等等这一系列工作也是克拉拉在默默完成的。虽然舒曼有着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但克拉拉依然保持着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奉献。舒曼的作品得以流传到今天,完全是克拉拉在疯癫的舒曼背后忙碌地做着出版、发行的经纪工作。


        她,不仅仅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她是19世纪欧洲著名的女钢琴家也是享誉德国的第一女钢琴家。可当她发现与她生活学习在一起的罗伯特•舒曼竟然有着作曲的天赋,她一边演奏者舒曼刚刚写好的作品一边说:“天呐,他一定更成为欧洲的重要作曲家。我要在欧洲巡演中演奏罗伯特•舒曼的作品”。她做到了,她在音乐会上大胆的说今天她要演奏的曲目不在曲目单上,因为那是罗伯特•舒曼刚刚完成的作品。

       她,也不仅仅是一位享受荣誉和尊称的音乐家。当舒曼在过度练琴导致手指损伤永久无法演奏后,她放下了钢琴演奏家的架子,就如同作曲家舒曼的助理一样,一遍遍帮舒曼演奏着刚写下的旋律。慢慢的,她渐渐放弃了自己如火如荼的巡回演出事业。也许,那时她已经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便是坐在钢琴旁一遍遍地帮助舒曼梳理和声。


       她,也不仅仅是一根舒曼事业的支柱。准确的说,她应该是舒曼音乐事业的一切。舒曼大部分乃至全部的作品都是为她为写的。从钢琴套曲到交响曲,再到声乐套曲。大部分旋律中都透出了克拉拉的影子。“1831年,克拉拉在舒曼生日时,为他弹奏了他的难度很大的练习曲op.3中的两支曲子,自己也作了“浪漫变奏曲”献给舒曼,舒曼借这支曲子的主题作了《克拉拉·维克主题即兴曲》(op.5)。从此以后,两人开始了唱和,如舒曼的《奏鸣曲》(op.11和op.14),《大卫同盟舞曲》(op.6),《新事曲》(op.21)的第8首,克拉拉的《赋格曲》和《g小调奏鸣曲》等......在这几年里,他创作了《C大调幻想曲》、《克莱斯勒偶记》、《新事曲》、《大卫同盟舞曲》、《幻想曲》、《维也纳狂欢节的嬉戏》和《童年情景》等。用舒曼自己的话说,他之所以创作《童年情景》是因为克拉拉曾说过一句话:在她看来,他有些地方就像个孩子。

       延伸阅读:舒曼最著名的钢琴曲《C大调幻想曲》(Fantasie C-Dur, op. 17)


      《C大调幻想曲》是舒曼与克拉拉分离后的第一个作品,创作于1836年,这是一首纯浪漫主义的钢琴曲,可以与肖邦最优秀的作品相媲美。其第三乐章(慢乐章)是舒曼从未写过的如此严肃和感情深刻的乐曲,在给克拉拉的信中舒曼曾说道,是克拉拉赋予了这首乐曲以灵感。1837年5月,舒曼创作了《f小调钢琴奏鸣曲》(op.11,《奏鸣曲———弗洛雷斯坦和奥伊泽比乌斯献给克拉拉》,弗洛雷斯坦和奥伊泽比乌斯代表舒曼,是他的化名)并偷偷寄给克拉拉。1838年2月初,舒曼写信告诉克拉拉,他写了一部新作,在这部作品里,她的影子无所不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也使舒曼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从来未将歌曲创作当成多么了不起的艺术”的舒曼,是在获得爱情的胜利后———从1840年开始,才把歌曲创作当作一件“多么神圣的事”。仅1840年一年,舒曼就创作了约138首歌曲,如《艺术歌曲6首》中的op.33,op.35,op.36,op.45等;声乐套曲:op.24,op39,《桃金娘》(op.25,也是舒曼送给妻子的结婚礼物)等。舒曼最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品也在这一年产生,如《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等声乐套曲杰作。婚姻的胜利激发了舒曼的创作灵感和热情,也大大扩展了他的创作范围。这一年,舒曼不但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爱情带来的幸福也使舒曼于1841年写出了他优秀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op.54)的第一乐章;降B大调《春天交响曲》描写了他们美好的爱情生活;1843年创作康塔塔《天堂与仙子》(op.50);1843年9月3日克拉拉生日时,舒曼还专门为她作了《E大调钢琴五重奏》(op.44),还有一些四重奏等室内乐作品。在他们结婚大约十年后,舒曼精神病逐渐加重,这以后虽然他也写了很多作品,但整体质量已无法和前一段时期相比......”(摘自文献《舒曼的音乐与爱情》,戚为民,《艺术探索》)

      延伸阅读:在女性的节日里聆听缪斯们的歌唱吧!——向您介绍音乐史上不可忽视的十位女音乐家!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克拉拉。


诗人舒曼的生死爱恋

       理解舒曼的音乐,也不能完全通过他的爱情,也要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当狄更斯写下这段话的差不多时候(1859年),欧洲音乐精神已经仍在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在于传统的精英主义的严肃音乐追求,面临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文化兴起的压力,古典的时代已经结束,浪漫主义也面临巨大的世俗化压力,严肃音乐如何发展,是摆在音乐人面前的最大课题。这是欧洲文化的转折时刻,浪漫主义天真之终结的里程碑是死亡,同年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因相似的原因去世,舒曼曾将海涅的诗歌谱成美妙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舒曼的一生跟他作品描述的一样,一个出身林地的天真孩子来到无可阻挡的铁轨和工业化的世界。音乐到底是满足少数人敏感灵魂的自身需求,还是要为大众文艺服务?这已经成为所有文化人的共同问题,也因为欧洲政治经济的巨大变迁而日益成为普罗大众所共同关心的话题之一。就这一点而言,舒曼的作品,仍旧是一种个体灵魂的浅唱低吟,要因此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1854年2月一个下大雨的早晨,德国最著名的在世交响乐作曲家穿着大花睡衣,走出杜塞尔多夫的家门,穿过狂欢节的街道,来到市中心一座老桥,纵身跳进了莱茵河。时年43岁的罗伯特·舒曼最后被从水里救了出来,人们认出了他,小心翼翼地送他回家,这时他的妻子克拉拉正怀着他们的第8个孩子,含着泪水将他擦干净,送上床休息。之后的16天,克拉拉一直守护在舒曼身边,直到医生警告他可能会伤害她,她才忍痛让舒曼住进波恩的一家疗养院。在那里,舒曼的精神病症状不断加重,加上三期,医生为医治这两种疾病用了过量的汞,导致他两年后去世。他的葬礼在波恩举行,人多得“好像世上没有比这更悲伤的事情了”,舒曼的徒弟勃拉姆斯陪着克拉拉引领了葬礼队伍。


       忆往昔,在这个音乐浪漫主义受到严酷考验历史时刻,舒曼曾与瓦格纳、柏辽兹、肖邦和李斯特交往甚密。在1840年结婚前,他只写过一些充满渴望的钢琴独奏,结婚后一年之中,他便写出了《诗人之恋》套曲和魅力难挡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其中很大部分是克拉拉的功劳。接下来是4首交响曲,后古典时期的第一首大提琴协奏曲,一部歌剧,一首弥撒,一首安魂曲和许多声乐、室内乐作品。但是克拉拉不知道的是,舒曼长期求爱中表达出的过度热情其实是两极失调的症状。舒曼在狂热与忧郁之间摇摆不定,有时甚至会瘫痪。因为时常记忆短路,他被杜塞尔多夫管弦乐团和合唱团炒了鱿鱼。克拉拉再度怀孕,舒曼陷入频繁发作的痛苦中。悲剧的结局无法避免。“他的死带走了我所有的幸福,”克拉拉说。尽管舒曼的管弦乐配器并不特别高明,以至于马勒觉得有必要改写他的交响曲,但无疑舒曼是音乐史上的关键人物。在交响曲的发展中,舒曼是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中间的联接,在艺术歌曲形式中,他跨越了舒伯特和理查·施特劳斯之间心理复杂性的鸿沟。将舒曼拿掉,音乐史会变得难以理喻。而就舒曼的艺术歌曲而言,真正的德国艺术歌曲(Lied),自舒曼始!

关于浪漫主义的历史背景:浪漫主义来源于法语Romantic 它的特色总体可以用浪漫意指“小说”或“传奇”。浪漫主义的特点是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强烈的不安或者是惊喜),不拘泥于在此之前的作曲法则,曲式较为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是在启蒙时代开始后,人们对于专制的思想和文化的颠覆,这个时代的人们受到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印象。法国大革命和之后的工业革命深深影响了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浪漫主义音乐也宣扬个人英雄主义,它把个人的艺术想象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突破了对于艺术的传统定义。浪漫主义音乐的一大特色是民间音乐的大量使用。从法国大革命时期带有民族自由解放抵抗王权题材的歌剧开始,浪漫主义显示自己的特色。浪漫主义的音乐家普遍把贝多芬视为他们的楷模。,他一怒撕毁并重新谱写了第三交响曲《英雄》。在十八世纪晚期至十九世纪初期的欧洲音乐文化中,浪漫主义开始走了开放式的大众路线。他主要依靠法国当时崇尚自由名著的中产阶级的支持,而不是通过皇宫里认识的贵族的赞助。很多音乐家通过独奏的方式登上了演奏台。从1815至1848年的时段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全盛时期,贝多芬和舒伯特都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他们最成熟的作品。另外两位音乐家肖邦和舒曼也在这个时期完成大量的音乐作品。瓦格纳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自己的音乐创作。另外两个非常著名的音乐家:李斯特和门德尔松的音乐在这个时期开始被人们所熟悉。——我们必须弄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所谓的浪漫主义,只是一个极其不准确的笼统称呼,用贴标签的方式来评价一位作曲家,也是极不严肃的事情,但有的时候,出于一直方便,我们也不能完全拒绝这种归类,但就聆听和理解而言,则要极力避免这种先入为主而又大而无当的主义式标签。这也是本公号的基本原则之一。


弗里茨·翁德里希演唱


       勃拉姆斯曾如此崇拜舒曼:当其他交响曲作家都想像贝多芬一样写上9首,而他仅像舒曼一样写了4部便停止;即便他爱克拉拉胜过世间一切,却觉得自己配不上与她结合。埃尔加称舒曼为“我的理想”,拉赫玛尼诺夫将他视为榜样,风格截然相对的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和托斯卡尼尼都将舒曼的交响曲作为保留曲目,这证明他的音乐内在引人注意,艺术上亦十分重要。然而舒曼永远不可能像莫扎特那样受欢迎,他的音乐也不像莫扎特的那样悦耳。莫扎特的天才故事可以变成滚滚财源,而舒曼的名字暗示着疯狂和。的确,舒曼写下的每一个音符背后都有一股黑暗的潜流,即便是《诗人之恋》的“绚烂艳丽的五月”,当百花齐放,心里充满爱意之时,在16首诗的第7首中诗人说即便心碎也无怨无悔,在最后一首中,他将满载着爱的棺材扔进了莱茵河深处。正如所有真正的浪漫主义者,海涅和舒曼无法将爱与死分开,而他们在生命最阳光的时候已经预告了这一切。在舒曼的管弦乐作品中,充满了赤裸裸的自我怀疑。他构思的钢琴协奏曲本来是单乐章的短小作品,在克拉拉的温柔敦促下增加了长度。大提琴协奏曲在他有生之年没有上演,克拉拉费了很大力气才鼓励他写完。在他所有的交响曲中,只有第三部“莱茵”表现出了贯彻始终的自信,而莱茵河正是浪漫之死的象征。人们很难去颂扬这位如此病态地迷恋爱与死的作曲家。舒曼的问题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疯癫。我们对超过极限的创造者感到害怕,不管他们是雨果·沃尔夫那样的作曲家,还是拜伦那样的诗人,或是梵高那样的画家。我们不敢靠近。我们对这样的艺术家敬而远之,于是失去了理解这种洞悉我们潜意识的独特艺术的所有机会。我能够理解靠迎合公众喜好讨生活的艺术家和管弦乐团为何冷落舒曼。但这似乎是一种可怕的荒废,错失了探索人类经验深度的机会,琅琅上口的简单旋律再度战胜了人类文明的丰富性。




    舒曼永远不可能像莫扎特那样受欢迎,他的音乐也不像莫扎特的那样悦耳。莫扎特的天才故事可以变成滚滚财源,而舒曼的名字暗示着疯狂和。的确,舒曼写下的每一个音符背后都有一股黑暗的潜流,即便是《诗人之恋》的“绚烂艳丽的五月”,当百花齐放,心里充满爱意之时,在16首诗的第7首中诗人说即便心碎也无怨无悔,在最后一首中,他将满载着爱的棺材扔进了莱茵河深处。正如所有真正的浪漫主义者,海涅和舒曼无法将爱与死分开,而他们在生命最阳光的时候已经预告了这一切。在舒曼的管弦乐作品中,充满了赤裸裸的自我怀疑。他构思的钢琴协奏曲本来是单乐章的短小作品,在克拉拉的温柔敦促下增加了长度。大提琴协奏曲在他有生之年没有上演,克拉拉费了很大力气才鼓励他写完。在他所有的交响曲中,只有第三部“莱茵”表现出了贯彻始终的自信,而莱茵河正是浪漫之死的象征。人们很难去颂扬这位如此病态地迷恋爱与死的作曲家。舒曼的问题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疯癫。我们对超过极限的创造者感到害怕,不管他们是雨果·沃尔夫那样的作曲家,还是拜伦那样的诗人,或是梵高那样的画家。我们不敢靠近。我们对这样的艺术家敬而远之,于是失去了理解这种洞悉我们潜意识的独特艺术的所有机会。我能够理解靠迎合公众喜好讨生活的艺术家和管弦乐团为何冷落舒曼。但这似乎是一种可怕的荒废,错失了探索人类经验深度的机会,琅琅上口的简单旋律再度战胜了人类文明的丰富性。(这一部分对舒曼的介绍,引自著名音乐学家诺曼·莱布雷希曼的《疯子舒曼》一文,盛韵翻译,出处:外滩画报)


费舍尔·迪斯考,我们将会听到他的演唱

舒曼 - 声乐套曲《诗人之恋》 Dichterliebe Op.48 

 《诗人之恋》写于1840年5月底,一个礼拜内就完成。1840年是舒曼的“歌曲年”,那年舒曼与克拉拉不顾克拉拉父亲的反对而结婚(直到1840年8月1日,莱比锡法庭才终于裁决了他们的婚姻悬案),它也可以说是舒曼的爱情日记。这组歌曲的重要主题——爱情欣喜的苏醒与痛苦的失去——虽有海涅自传的意味,但舒曼对克拉拉的爱情却有了结果。不过作曲家情感的诚挚与他生命此时的骚动,显然有助于音乐的张力。这些歌曲在极有限的音乐空间中,压缩了丰富的情感。钢琴相当活跃,在装饰音惊人的变化中,传达了大部份的讯息,提供了许多音色上的微妙差异。这十六首联篇歌曲中,大部份是小品,少数几首有较详尽的画面。第一首《在可爱的五月中》(Im wunderschönen Monat Mai)以精致的钢琴伴奏及思慕的和声,创造一种不平凡的印象。这是一个男人心灵深处察觉有事情发生的重要一刻,舒曼以短短26小节便完美的捕捉住。谐谑曲般的第三首《玫瑰、百合、鸽子、太阳》(Die Rose, die Lilie, die Taube, die Sonne)唱出所有初恋者的神魂颠倒,而威武的、愤怒的第七首《我没有怨恨》(Ich grolle nicht),似乎满溢着拒绝的悲哀。最后一首套曲《古老而邪恶的歌》(Die alten, bösen Lieder)开高走低的过程,重复了歌曲后半部的情调,而由讽刺的怒气到心碎。最后,钢琴为全集作了一篇温柔的跋,似乎在诉说着“爱过而失去,总比没爱过的好”。

聆听费舍尔·迪斯考的最佳演绎

聆听本专辑点击阅读原文

    费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与德国钢琴家艾森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1977年在DG合作的录音。就像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崇敬一样,迪斯考对舒曼此曲每段乐句都投入了情感;艾森巴赫的伴奏精确而且富有诗意,对音乐线条别具独到见解。与迪斯考合作录制《诗人之恋》的还有非常多,比如霍洛维茨、布伦德尔、德慕斯等,下面也顺便加载了布伦德尔的德慕斯理由,作为比较。

  1.灿烂鲜艳的五月里(Im Wundersschonen Monat Mai)

  2.从我的眼泪里面(Aus meiner Tranen Spriessen)

  3.小玫瑰,小百合(Die Rose, die Lilie),还有鸽子、太阳啊,die Taube, die Sonne……

  4.当我凝视着你的眼神(Wenn ich in deine Augen seh)

  5.我愿把我灵魂陶醉(Ich will meine Seele tauchen)

  6.莱茵河,圣洁的河流(Im Rhein,in heiligen Strome)

  7.我不怨你(Ich grolle nicht)

  8.那小巧的花儿如果你知道(Und wusstenis die Blumen, die kleinen)

  9.笛子和小提琴(Das ist ein Floten und Geigen)

  10.当我听见那首歌(Hor ist das Liedchen Kligen)

  11.一个青年(Ein jungling liebe ein Madehen)

  12.一个明朗的夏天早晨(Am leuchtenden Sommermorgen)

  13.我曾在梦中哭泣(Ich had im Traum geweinet)

  14.我每夜在梦里(Allenachtlich im Traume)

  15.古老传说(Aus alten Marchen)

  16.往昔痛苦的旧调(Die alten bosen Lieder)

    其实在舒曼写作这部套曲之前就已经把自己埋在了海涅的《歌之卷》之中。作为舒曼,他并不是是为了写歌而去专门的熟悉海涅的诗歌,他从小就在书香中长大,所以当他看到海涅的《抒情的间奏》诗集时,那种音乐与文学碰撞出的火花,使他飞速的完成了这部套曲。



怀念编译《诗人之恋》的翻译家尚家骧


左起:尚家骧、郭淑珍、世界声乐大师吉诺贝基、沈湘、温可铮合影留念

     提到舒曼的《诗人之恋》,不能无视翻译作者尚家骧,解放初从意大利留学回国。在当时中央乐团老团长李凌的广罗人才的治团理念影响下,他作为一个出身很不好的歌者,进入了乐团当上一名男高音合唱队员(一个只准参加普通剧场演出,不可以参加任务演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他在下班以后利用业余时间,译配意大利民歌、德国艺术歌曲、西欧歌剧剧本、著名歌剧咏叹调......1955年2月即由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意大利歌曲集(含歌曲四十余首)、古典抒情歌曲集含歌曲(56首)、和包括莫扎特、罗西尼、威尔第、比才、普契尼等著名作曲家的歌剧名作的剧本和一系列著名咏叹调的翻译和配歌工作。还和音乐家蒋英、邓映易等合作译配并出版了各个声部的咏叹调单行本。可以毫不誇张地说:凡是学习美声唱法的人都唱过他译配的歌。时至今日依然如此。(虽然现在可以唱原文了,但并非所有外文的意思歌者全懂,仍然离不开译配的歌词。,就可以见到其中包含他的多首译作。)这些五线谱版带钢琴伴奏的译配作品,在建国初期,在百废待兴的年代里,不仅填充了这个领域的空白,而且对音乐会演出曲目和艺术教育所需的教材以及国际文化交流,都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



       尚家骧还有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厚厚的声乐学习笔记,不知为何从未出版也不曾有机会站在大家面前,讲讲亲赴意大利学习美声唱法的心得体会。以至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意大利声乐专家吉诺·贝基先生来华讲学,才使乐团演员读到了真经,见到了真佛。其实若干年来我们身边就存在,在马可波罗家乡为美声唱法取过真经的人。

        改革开放以后,尚家骧赴海外定居了。但他并没有让翻译事业停滞。在国内由于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音乐出版社已多次再版了以前的歌集和译著;2003 年还出版了他在国外撰写的新作“欧洲声乐发展史”。该书以15章的篇幅系统、详实、全面的阐述了美声唱法在欧洲数百年的历史沿革。这本书在国内深受音乐史学家和声乐家的欢迎和好评。这样一位位祖国的音乐事业做出特殊贡献的专家......但声誉和待遇均不曾属于他。

        我们编撰了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专辑,奉献给广大谱友一套完整的精美曼妙的经典音乐作品,以此纪念伟大的音乐家,同时也弘扬老一辈音乐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最后我们再来听一听《诗人之恋》的第一首曲子,这才是最广为人知的一首曲子。




微信群招新,提供与古典乐友的交流空间,请联系古典刺猬,奉送古典资源云盘链接!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