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设施资讯>亲爱的安德烈
内容
亲爱的安德烈



  •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在三年时间里互写的36封书信的结集。在这三年里,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

    收入该书的36封书信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    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 龙应台,现代作家、,代表作《野火集》、“人生三书”。


《亲爱的安德烈》


经实验边听边读体验不一定更佳

阅读时长约12分钟

文/长歌



【1】创作背景


安德烈14岁的那一年,龙应台离开了欧洲的家,到了台北做公务员。这一呆就是三年半,龙应台跟“安安”的联系就是每天打电话,可电话打久了之后,就变得无话可谈。


在2003年,龙应台恢复到个人的生活中,假期会面时,龙应台看着桌子另一边18岁的安德烈,脸上线条棱角分明,早已没有了婴儿肥,一种无形的距离感让龙应台感到,眼前的“安安”有点“冷”。


龙应台就像绝大多数处在青春期子女的父母一样,看着眼前这个曾经让她抱、让她亲、整天粘着她的小男孩(小女孩),到底去哪了?对此龙应台在书中说:


“我走近他,他退后;我要跟他谈天,他说,谈什么?我企求地追问,他说,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


曾经的“安安”


龙应台想和儿子多说说话,可即使安德烈愿意,她却不知道该和他谈什么好。安德烈就像我们很多年轻人一样,面对亲人,更愿意低头玩手机、和朋友发消息,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不是不愿意和家人聊天,“安德烈们”的不情愿在于:


  • “我们聊什么?”


  • “即使聊了,我的想法他们会理解吗?我又能理解他们吗”


  • “如果说出我的真实想法,他们很可能就像以前一样,只会开始长篇大论的批评教育我,而不是心平气和地和我讨论,到那时我连话都插不上,这样只会让彼此都生气,那我何必一开始要和他们说呢?”


所以大部分的家庭聊天最终都会变成我们年轻人所说的“尬聊”


安德烈和龙应台


我相信这样的想法在中国的年轻人里是很常见的,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体会,因为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并不是父母和孩子敞开心扉、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想法,大部分时候家长和儿女都处在一种“憋着”的状态但是这不代表我们不爱彼此,龙应台在书中就写到: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是的,我们口口声声的“爱”,可能只是一个因为懒惰或害怕,而逃避去了解、去认识对方的借口。我理解很多中国家长的爱更多的是以一种相对沉默的形式表达,中国家庭很少会把“爱”字挂在口头。可是过度地压抑、克制情绪、想法,最后很可能的结果就是无法挽回的一次爆发。


龙应台




例如最近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跳楼事件,悲剧发生的主因毫无疑问在于,一个心理变态的人渣导师对学生无底线地人身侮辱、人格践踏,最终让陶崇园不堪重负选择轻生。


但是我们从陶崇园和家人的聊天记录中不难发现:当陶崇园说出自己所处的困境之后,家人们只是继续鼓励他坚持下去、熬下去、忍受下去(在家人已经知道导师王某对他的所作所为有一段时间的情况下)。


而不是深入地去询问具体的细节,固定的每天和他打电话谈心、拜托同学舍友多照顾他、或者说亲自去学校陪陶崇园一段时间,虽然每家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和苦衷,不过我觉得这些事并不难,一点都不难,它们难说能换回陶崇园的宝贵生命。


我能理解陶崇园和家人应该非常看重他的硕士学位能否拿到,未来的职业发展,,但是如果其代价是一条年轻美好的生命,是失去自己生养二十多年的宝贝儿子,我想,他的家人也会觉得,一个硕士学位,无足轻重。


Fight Club


他的家人可能并没有那么了解、理解陶崇园所处的令人作呕、无法呼吸入眠的地狱,他所叫的“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类垃圾,他们所认识的陶崇园是多么乐观上进、学业有成、阳光热情的一个人啊。他又怎么会?


我不知道这个事件能不能影射出中国家庭中情感交流存在的问题,但我觉得这样的一个悲剧,除了那些该死的、去他妈的人渣,还应该有更好的、更早的时机去发现、拆掉这些平静下的一颗颗情绪炸弹。


多和你最亲的人谈谈心,哪怕只是抱怨,趁你还有机会的时候

“You never know”


you are not fucking okay




  • 我觉得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一个能爱人、值得被爱的人,多去和孩子沟通、交流,沉下心倾听、试着去理解他们的想法,想象把自己代换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你希望自己的父母怎么做?


  • 同样的我们年轻一代的人,也应该在表达自我的同时,尊重父母长辈的想法和建议,他们可能只是方式方法处理的不适合我们,但这不会改变他们为我们好的初衷,虽然很多时候我们讨厌“都是为了你好”这样的话。


思想自由、平等的交流,一起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想要的,而不是强迫式的建议、道德的绑架、无尽的、倚老卖老式的批评。


所以龙应台说到:


“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想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Pulp Fiction




【2】书信特点


本书的章节的划分十分简单:一章即为母子中一人写给对方的一封信,每一章的开头都会很快引出这封信的讨论中心点,之后两人都把自己对自己经历、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想,用写故事一样的生活化、陈述式的语句,来表达自己对这个论点的想法。


例如在第一封信:“十八岁那一年”里,龙应台详尽、细致地向安德烈描述了自己十八岁时,自己、社会、时代的模样,希望能让安德烈尽可能地代入,站在那个时代的角度上,来理解今天的妈妈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


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棒、值得父母借鉴的方式,去让自己的孩子产生共鸣、理解自己。你需要尽量地让自己那个时代的所见所闻所为,用一种让年轻人更容易想象、代入的方式讲述给他们听。


而不是张口就说“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那时候可苦了”这样的话,紧接着就开始了对子女的教育,教育之后往往孩子左耳进右耳出的关键在于:他对这样模式化、过于粗暴、难以想象的描述产生了不信任感、抵触感,听得太多了,也就不以为然了。


你在干嘛?


试着去把一个故事讲好,自然会让人产生共鸣,孩子就觉得你是理解我的,我愿意耐心听你对我的建议,因为你懂我。


至于整本书的文风,自然是两极分化,安德烈更随性、天马行空,而龙应台则更严谨、一本正经。用龙应台的话就是:


“我常批评他文风草率,“不够具体”,他常不耐我吹毛求疵,太重细节。在写作的过程里,我们人生哲学的差异被凸显了:他把写作当“玩”,我把写作当“事”。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也出现对比:他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我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他对我嘲笑有加,我对他认真研究。”




【3】书信主题


书中母子二人讨论的主题变换频率大概为每两章一次,即一人一封信表达观点。我截取了3个。主题作概括整理,让大家对整本书的叙述方式、节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时代变化


龙应台讲述了自己18岁时,那个时代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描写了自己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这个她经历的时代和环境,是如何影响到她在十八岁之后三观的塑造与形成的,借此来让安德烈和年轻人们了解那个时代的世界和现在之间的不同.


以艺术为例,龙应台生长到大的“小渔村”并不能给她有机会和条件去接触优秀的艺术作品,以至于她自认为现在的自己再艺术方面是笨拙的。而安德烈从小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莫扎特的钢琴曲、各种各样的画展、博物馆,这样的环境自然让安德烈有了更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


耳をすませば 


2-民族主义


龙应台以自己“台湾人”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定位,举了多个例子表达自己对民族、世界、血缘的看法,。


而安德烈则以自己“德国人”这个同样较为敏感的身份,去阐述自己所理解的民族主义、民族自豪感、世界公民、自我认同感,从这样包含着中西文化、巨大年龄代沟的两个人,对同一话题的你来我往之中,读者自然能有所思考、看到差异也理解不同。


3-日常生活


安德烈把他这代欧洲年轻人18岁的生活方式,直白、毫不避讳地告诉了妈妈:


“没错,青春岁月,我们的生活信条就是俗语所说的,‘性,药,摇滚乐’。只有伪君子假道学才会否定这个哲学。(“药”指的并不一定是毒品之类,可以是酒、对某一事物的热爱、投入的状态等等)


德语有个说法:如果你年轻却不激进,那么你就是个没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却不保守,那么你就是个没脑的人。”



这样的话虽然可能会让老一代的人感到不适,但却真实,有助于他们去理解自己子女所作所为背后的深层动机。


“安德烈们”的“玩”:

是对自我的探索、是人与人联系的加深、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而“龙应台们”的“玩”的别名叫做:“自强”

是透过“玩”去建立强大的体魄、意志,目的是“救国”、“改善家庭生活。”


虽然现在的大部分年轻人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环境、质量,过得也不轻松,甚至很多人进入了“佛系”、“丧”的状态,失眠更是我们这代人的常态。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让我们看到了老一代人所看不到、或很少看到的:别的年轻人、别的阶级的生活方式,这让每个当下的年轻人比以往的每一代这个年龄的人,都要焦虑,因为一旦你看到了更大、更好的世界,有人正过着你梦想的生活,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感到失落或不满足。



所以,从龙应台和安德烈两人对“玩”的理解来看,你就会知道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渺小个人的影响是多么的大,两代人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代沟、这么多的误解,当你和某个人互不理解的时候,这很正常,理解太难了,它需要尽可能地感同身受。


这三个主题仅仅是截取了几章的内容,因为章节较多就不一一概括了,大的方向来看书里主要讨论了:道德伦理、文化差异、普世价值、。




结语


因为这本书是关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人思想的交流、碰撞,所以我非常推荐18-25岁的青年,以及已经为人父母、孩子还处在个人自我塑造阶段的家长(年龄太大很多人就定型了,这是事实),去看这本书。


去和自己的父母(孩子)一起看、一起交流,学习、借鉴书中龙应台和安德烈的交流、讨论方式,代入自己家庭的实际问题,共同发现、提出、解决彼此关系之间的问题,更好地认识对方,而不是以“爱”为借口一味逃避。


“逃避的终将到来”


这是我最近深以为然的一句话



虽然书中某些母子二人的思想观点我们可能无法完全认同,但是如果你之前从没有读过“家书”这样的书信类作品,这本书很值得你做第一次尝试。


龙应台和安德烈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都尽可能做到了客观、清醒、理性,引用的例子也比较贴近实际生活,容易想象,同时书里还有一些中西方文化的冷知识,阅读体验的话我能给到将近5星。


总之,《亲爱的安德烈》因为书中两位主人公人设的差异之大,让它读起来十分有趣,同时又能让我们去更加重视、思考和家人间关系的问题,并且提供了能够身体力行的方法,给我们就如何改善尴尬的亲密关系、化解对彼此的误解、提高聊天质量等问题,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追求志同道合的同时

别丢了求同存异的心




参考

  • 《亲爱的安德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4

      ISBN:9787549564125  字数:102,711

  • 豆瓣读书-《亲爱的安德烈》

  • 百度百科词条: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陶崇园

  • 图源:百度图片

            Instagram账号:

            vintage70s、eyesneverliechico




    The End

    谢谢你的时间

    比心


    如果你对文学、音乐、电影、足球、摄影、嬉皮、朋克等等感兴趣的话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或联系我,我们一起交流、学习、分享

    要是能分享到朋友圈、给其他朋友的话 真的十分感谢

    希望有更多的人享受严肃阅读的乐趣

    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我相信

    每天仰望一会儿星空

    我们终将变成更好的自己

    公众号:月亮下的长歌-asong4moon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