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
人工智能 下写出的音乐,竟然能“以假乱真”?
听听下面这几段音乐
来自人工智能程序 EMI 的创作
与维瓦尔第、莫扎特、李斯特的作品
傻傻分不清楚。
维瓦尔第 PK 人工智能
谁更有灵魂?
假的 ·维瓦尔第
人工智能程序EMI(Experiments in Musical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的实验)的作品,曾安排在圣克鲁兹的一次音乐节上演出。演出激动人心,观众反应热烈,兴奋地讲着这些音乐如何碰触到他们内心最深处。观众并不知道作曲者是EMI而非巴赫,而等到真相揭开,有些人气得一语不发,也有人甚至发出怒吼。下面这首作品,就是EMI创作的维瓦尔第风格的作品。
真的 ·维瓦尔第
听听这首来自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冬的旋律。作为第一首以标题音乐的形式谱写的协奏曲,维瓦尔第还给每一首都撰写了十四行诗,描述曲中的气氛和场景。而人工智能程序EMI则经常被诟病,虽然技术出众,但一切太过准确,没有深度,没有灵魂。然而,讽刺的是,只要人们在不知道作曲者是谁的情况下听到EMI的作品,常常会大赞这些作品充满灵魂和情感的共鸣。
莫扎特 PK 人工智能
谁写得更快?
假的 ·莫扎特
这个名为EMI的程序,最开始专门模仿巴赫的风格。虽然写程序花了7年,但一经推出,EMI短短一天就谱出5000首巴赫风格的赞美诗。下面这首,是EMI模仿莫扎特创作的奏鸣曲。
真的 ·莫扎特
听这首莫扎特的《第八钢琴奏鸣曲》,明快清新的旋律、跳动舞蹈的音符,与上面视频中EMI创作的风格惊人的相似。作为天才的莫扎特,四岁就为键盘乐器创作协奏曲,可以在半小时内学会弹一整首小步舞曲和三重奏。即使有如此高的天赋,与一天创作5000首的EMI相比,还是要“甘拜下风”。
李斯特 PK 人工智能
谁更有风格?
假的 ·李斯特
俄勒冈大学的史蒂夫·拉尔森(Steve Larson)就曾向EMI挑战,来一场人机音乐对决。拉尔森提议,由专业钢琴家连续弹奏三首曲目,作曲者分别是巴赫、EMI以及拉尔森本人,接着让观众投票是谁谱了哪首曲子。
拉尔森坚信,一边是人类的灵魂之作,一边是机器人的死气沉沉,观众肯定一听就能判断出。在指定的当天,数百位讲师、学生和音乐迷齐聚俄勒冈大学的音乐厅。表演结束,进行投票。结果呢?观众认为是巴赫的其实是EMI,认为是拉尔森的其实是巴赫,而他们认为是EMI的,其实是拉尔森。下面这首曲子是EMI模仿李斯特的创作。
真的 ·李斯特
李斯特的这首《e小调浪漫曲》,是根据他的一首歌曲“噢!为什么”改编而成,被称为“第二号被遗忘的浪漫曲”(第一号是作品S.132)。风格特征如此强烈的李斯特,遇上EMI来搞事情,不知道你还能分得清谁是谁嘛?
这些音乐的始作俑者,是谁?
人工智能程序EMI的创作者,名叫戴维·柯普(David Cope),他是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音乐学教授,也是古典音乐界极具争议的人物。柯普写了一些计算机程序,能够谱出协奏曲、合唱曲、交响乐和歌剧。
EMI成功之后,柯普又继续写出了更复杂的新程序:安妮(Annie)。EMI谱曲是根据预定的规则,而安妮则是基于机器学习,会随着外界新的音乐输入,不断变化发展音乐风格。就连柯普也不知道安妮接下来会谱出什么作品。
人工智能作曲 Vs. 人类作曲
听了上面的音乐,想必很多作曲专业的同学要哭晕在厕所。不过,音乐作为传递人类灵魂和表达内心世界的载体,它最动人之处也是在“人情味”。听巴赫,我们感受到的是巴洛克音乐的强烈个性,感受到音乐、数理、神学之间微妙的关联;听莫扎特,你会惊叹一位音乐天才对旋律的敏感,忍不住好奇了解他更多;听李斯特,会让你对“技巧”有新的认识,知道钢琴原来能产生如此丰富的交响乐效果……
也许科技的发展,会让好音乐的出现变得更容易,但真正“动人”的旋律,想必还是由心而发的创作。
☟☟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古典音乐全媒体
《橄榄古典音乐》
Q:我们有哪些产品?
A:微信公众号、杂志、沙龙、电台、视频、音乐周边
Q:我们有哪些微信号?
A:橄榄古典音乐、橄榄钢琴课堂、古典与爵士、橄榄戏剧
Q:合作、投稿?
A:请邮件 liujie@ganlan.com.cn
商品
热门文章
4月演出
品读
实体唱片店的命运
Tips:购买《橄榄古典音乐》杂志,请在公众号菜单进入微店查看。当天16:00前下单默认第二个工作日发货。微店上购买的杂志物流有任何问题,请公众号后台留言或联系小编微信/ganlanmusic 手机/13601977457(尽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