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嬉游曲
美是唯一不受时间伤害的东西
——奥斯卡·王尔德《英国的艺术复兴》
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第十号,1764年
苏克 / 鲁日奇科娃演奏
1836年,大文豪歌德的助手爱克曼,出版了一本名为《歌德谈话录》的重要著作。其中爱克曼记载了一件小事:有一天他在歌德家吃饭。突然聊起了当时已过世很久的音乐天才莫扎特。已经白发苍苍的歌德,竟然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一次与莫扎特的神交。
当时莫扎特还是六岁的小孩,我见过他。他和家人当时正在巡回演出。我记得自己当时大约是十四岁的样子。他那副鬈发佩剑的小大人的模样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老人的记忆多少有些不那么精确。歌德见到莫扎特时,莫扎特已经七岁了。在那次法兰克福的精彩演出之后,少年歌德还特地找到了莫扎特,对比自己矮好多的小莫扎特由衷地说:“你的演出真棒!”。小小的演奏家得意地回答:“这没有什么,音乐很简单,你也会演奏吗?”
歌德摇了摇头说:“不会,但我会写诗”。
那年大约是1763年下半年,14岁的少年歌德刚刚加入了一个田园诗社,展开了他人生最波澜壮阔的文学旅程。而莫扎特和他的姐姐南内尔,则在父亲的带领下,乘坐着专用马车,用三年时间横跨了整个欧洲。神童所到之地,尽是掌声与赞美。
然而,巡演并不仅仅是父亲用儿子与女儿的天才炫耀赚钱之旅,它同时也将小莫扎特的视野,从闭塞的萨尔茨堡小公国引向了动荡起伏、风起云涌的新世界。在父亲的安排下,天生对音乐极其敏感的莫扎特,不仅一路演奏赚钱,还开始学习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每到一地,小盆友都会向当地最有成就的乐团和音乐家学习。借此小小年纪,就广泛接触到了老巴赫之后,欧洲乐坛生机勃勃的新音乐。
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老巴赫时代,平静、对称而虔诚的音乐风格,在席卷欧洲的狂飚突进运动中,被更激烈、更个人化的“情感风格”代替。新的音乐,有着强烈对比的音乐主题,变化多端的节奏,交织着心灵的狂喜与忧伤,打破了人神之间的平静。正如命名了这场运动的德国剧作家克格林尔,在他的剧本《狂飚突进》中借主人主公之口的表白:
让我们狂热喧闹,让情感迸发
象狂风中屋顶上的风标
TIPS: 情感风格音乐,是相对巴洛克音乐的一种新风格,倡导者正是巴赫的儿子C.P.E.Bach,这位连接着古典与浪漫主义的音乐家,不喜欢老巴赫那种平静、典雅、极度对称、装饰讲究的音乐风格。不喜欢一支曲子只有一种情绪、一个主题。他转而倡导对比式的音乐主题风格,把个人强烈的悲喜交织在音乐中,以多变的节奏推进、展开主题。这种更情绪化的音乐,对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甚至整个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影响深远。
王子府的音乐会 | 奥利维耶
1766年夏天,小莫扎特第二次在巴黎逗留,那年他才10岁。画家奥利维耶画下了这幅孔蒂王子府的音乐会,画中小莫扎特并不是主角,他坐在画面左角的大键琴前,因为矮小的身材,显得和周围的成年人与乐器极不相衬,在他身边,乐手们正在调弦准备演出。
那年小莫演奏了许多自己创作的小曲,包括几首在英国旅行时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比如上面那首莫扎特8岁时创作的《第十号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小提琴奏出欢乐、调皮的主题,神采飞扬、呼之欲出,仿佛是春天明媚的早晨,被放出去玩耍的男孩,一路蹦蹦跳跳,追着林间埂上的小鸟越跑越欢。大键琴衬着欢快的主题温柔地展开一派春天的色彩。透着英国水彩画一般的温润色彩,温柔而迷人,让人忍不住联想起,在照顾小莫扎特的姐姐和妈妈。
自由、平等、天才、爱情与大自然,这些高大上的时代精神,儿时的小莫扎特,还完全搞不清楚,他也从来没读过那位赞美过他的大哥哥歌德写的新诗。在小莫扎特的心中,大约除了糖果和漂亮的新衣服,剩下的就只有音乐,他为音乐而生,他就是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一枚枚宛如从缪斯女神的琴弦上洒落的珍珠,从这位其貌不扬的小朋友的手指间,流光溢彩地倾泻而出,却天然地充满了纯真与自由的诗意。
仿佛音乐本就应该是这样。
魔笛,我是一个快乐的捕鸟人
赫曼·普莱演唱
这首稍显稚嫩的小提琴奏鸣曲,经常让我想起,莫扎特在离开人世前最后一年创作的伟大歌剧——《魔笛》中的著名咏叹调:《我是一个快乐的捕鸟人》。
我是一个快乐的捕鸟人
在这儿我独一无二
走到哪里都受到欢迎
我吹笛子,笛声
吸引了各种鸟儿
抓鸟让我赚得了名声
巴巴吉诺是我的名字
虽然我很满意我的工作
但我还想找个女伴聊解寂寞
在莫扎特历经磨难的最后生命旅程里,欢乐的旋律却依然轻快欲飞,象风儿一样自由,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它的存在有时就象是一种讽刺:有些人呐喊着要用打破枷锁,寻找自由,然而真正自由的风儿却从来不理会这些,它只寻找快乐。
这部根据歌德的好友、狂飙突进运动的著名诗人克里斯多夫·维兰德的童话,改编成的德语歌剧经典,也是歌德一生的最爱,他甚至为它写过续集,然而,那个鬈发佩剑的小天才不会再回来为歌德的续集谱曲。晚年的歌德,失去了对所有的的热情,他渐渐明白,自由并不需要你从别人那里争夺过来的,它本来就在你的内心。在风息止的地方,树叶停止了歌唱,平静的心湖上,波澜不惊。
白发苍苍的歌德,还清楚地记得:在那遥远的时光尽头,那一次偶然的相逢。
小鸟喜欢换地方
天上的飞鸟在水旁栖息
在树枝上啼叫
——《.诗篇-104-13》
欢乐颂,1768年
芭芭拉·邦妮演唱
你可以很容易从文字的韵律中发现诗意。然而,当你想在音乐神秘而抽象的音符间寻找那隐含的诗意,却需要有一颗诗意的心。从莫扎特留下的书信、遗物与轶事中,这位平时就爱胡闹、说脏话、跳舞、打弹子的大男孩,似乎到死都与诗歌、诗人无关。然而,当人们说起德语诗歌的双生儿——德奥艺术歌曲时。你却完全不能忽略,这位从来不写诗的顽童音乐家。
在1763年那次与歌德的偶然相遇中,缪斯女神早已把诗意的种子赐给这位不会写诗的顽童。然而,在这枚诗与歌的种子长大开花之前,莫扎特还需要更多的阳光雨露。
1768年,在他前往意大利跟随对位音乐大师马蒂尼学习音乐之前,在父亲的监督下,莫扎特很快就学会了法文、拉丁文和意大利文。也许是在英国听到的亨德尔庄严肃穆的清唱剧的影响,特别是和一位英国阉人歌手的友谊,让小莫扎特迷上了声乐创作。他喜欢阉人歌手那种特有的纯净又不失柔美的独特声音。在他12岁的时候,就完成了他的第一首艺术歌曲《欢乐颂》。这首远不如贝多芬《欢乐颂》出名的歌曲,使用了一位和莫扎特同时代的德国诗人乌兹的诗歌,虽是初试莺啼之作,却有着牧歌一般的抒情旋律,清越的歌声,伴着钢琴优雅而节制的装饰,营造出一片悠远、透明而宁静的田园之美。
什么才是欢乐?
它不是欲望的满足,而是阳光洒满了心田时,那一片心灵的平静。
其实,你稍稍审视少年莫扎特的人生,你就会发现:在掌声与赞美的另一面,其实是不断的颠沛流离。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场演出到另一场演出,即使是在旅途与演出间隙,也被安排上满满的学习与功课,哪里谈得上快乐的童年?在莫扎特父亲利奥波德的回忆中,莫扎特是一个安静的孩子。当他静下来时,音乐是他唯一的欢乐。就象鸟儿停在枝上时,就会放声歌唱。
也许是父亲、老师、姐姐的推荐,他才读到了那个时代最新的新诗。然而,有一点是让人惊异的,莫扎特对诗歌中蕴藏的音乐之美,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他一生留下了大约33首艺术歌曲,每一首都是诗与音乐,最完美的结合。
很多人认为莫扎特写歌,仅仅是为了给将来创作歌剧做准备。然而,相比讲述心情故事的歌剧咏叹,艺术歌曲需要更浓重的诗意。
鸟儿喜欢换地方,1777~1778
戴特史翠演唱
这首歌叫《鸟儿喜欢换地方》,作于莫扎特22岁。它述说了:当阴沉的冬天剥去了林间翠绿外衣,只留下寒冷与荒凉,小鸟就会飞向远方温暖的地方,去寻找新的绿色与花朵。
这首歌曲旋律简单而优美,开头以欢乐明快的、跳动的节奏展开法国诗人费朗的诗句,伴奏中有很多优雅的倚音来模仿鸟儿鸣叫。带着几分年青的心高气傲,在歌曲中段有一个巧妙而突然的转调,就象是一声长长叹息:冬天抹去了春天绚丽的色彩,那么鸟儿们,又该何去何从?莫扎特借着诗人的诗句,突然问道:
那么,我们的命运呢?
在优美活泼的旋律背后,你可以清晰听到莫扎特内心掠过的一丝忧伤的阴影。
1777年9月,莫扎特终于得到一个难得的机会逃离沉闷、窒梏的家乡萨尔茨堡,逃离阴沉的新任主教大人傲慢的统治。在此之前,由于萨尔茨堡新任主教的强制令,少年时一直浪游在外、演出求学的莫扎特不得不回到寂寞的家乡,整整六年,以一个仆人身份在新主教的威严之下,可怜地讨着生活。
当莫扎特终于再次踏上人生未知的旅程之前,姐姐抓着弟弟的手不停地哭泣。父亲在日记里写道:那是他人生最艰难的一天。心高气傲的儿子翅膀硬了,当风儿乍起,分离在所难免。然而他知道:独自高飞对从来没有真正与这个世界较量的儿子而言,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虽然,未来依然阴晴不定,但在自由与爱情的召唤下,莫扎特仍选择了出走。在那年晚些时候,他和母亲一起来到曼海姆,为情人阿劳西亚·韦伯写下了这首优美的歌曲。
自由是什么?爱情是什么?未知的命运没有答案。但我相信,在莫扎特的心里总是跃动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激情。
天生我才必有用
鸟儿喜欢换地方
这就是莫扎特自己给出的人生答案。
折翼的天使
看这世界如何倒映在这个灵魂中
将是一出精彩的戏剧
——歌德
年青歌德画像
让我们暂时从莫扎特的故事中走出来。在人生的另一条轨道上,1775年,29岁的歌德刚刚因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声名鹊起。这本名著的主人公夏绿蒂,正好就是他曾经爱过的一位女子的芳名。小说中维特因夏绿蒂而。在现实中,歌德却在最后放下了轻生的短剑。无意中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事业。
这年乘着出名,他出版了一本叫名《艾尔文与埃儿米尔》的诗剧,这仍是一个源自他亲身经历的悲剧爱情故事。在诗剧中,有一首特别优美的短诗《紫罗兰》:
草原上盛开着一朵没人注意的紫罗兰
一朵可爱的紫罗兰
远处走来一位美丽牧羊女
带着轻松的步伐,边走边唱
紫罗兰想到:我将成为世上最幸福的花儿
如果她把我采下紧贴在胸口
只要短短的一刻
唉,但是姑娘走来
并没有注意到花儿的存在
她一脚把花儿踩在脚下
紫罗兰凋谢,然后死亡
但他依然快乐地说
我倒在了她的脚下
紫罗兰,1785
施瓦茨科普夫演唱
没人知道,莫扎特是在何时读到这首小诗。我们只知道,1785年,莫扎特为这首歌德的名诗谱了曲。钢琴动人的旋律与人声演唱的优美诗句,交织、穿插,相互衬托,又各诉衷情。
在音乐的开头,钢琴的旋律就仿佛是美丽的姑娘从远方走来,小花充满期待的展开优美的歌喉。然而,当姑娘无情地走过,你是否又听到了那声难舍又无奈的深深叹息?他是否又想起自己心上人的背叛。在莫扎特天天要去工作的歌剧院,他的心上人阿劳西亚·韦伯,已经为了900金币和歌剧院首席女高音的位置,嫁给了他人。
美丽的女人依然在用高亢的歌声,唱着莫扎特写的歌。就仿佛是诗中的姑娘,从远方走来,又无情地踏过小花卑微的爱情。人生如梦,在莫扎特的内心,滴落的也许已不仅仅是泪滴。
他所拥有的,只有音乐。他的人生,握不住一滴眼泪。当无情姑娘消失在远方,音乐重新又平静下来。草原空空,风过云飞,莫扎特轻轻地擦去了所有的悲伤。
离别的歌,1787
瓦勒·吉拉演唱
1787年,距离莫扎特生命的终点还有4年。出走、情变、再结婚、辉煌的事业,然后一切又难以解释地突然陷入混沌、贫困与苦难。这一切是命运的捉弄,还是自由的代价?
那年5月,一生都在小心地守护与指引着莫扎特人生的父亲,突然在家乡病故。身在维也纳的儿子,也跟着大病了一场,甚至无法赶回去为父亲送行。人生就象是一场你永远猜不透结局的悲喜剧。在病棍上,莫扎特第一次闻到了死亡的味道。他只能写下这首离别的歌,在心中为父亲送行。
当相爱的人分离的时候
天使也会哭泣
混合着不安、悲痛和难以言说的激情,音乐在压抑中不断地大范围起伏,然而在这剧烈动荡的音阶跳动中,歌声却依然保持着近于完美的流畅线条。这本是一首词句激烈的情诗。然而在诗句中燃烧着的,却是人生最剧烈深沉的悲痛。
没人喜欢被束缚,然而相比自由,束缚至少能给你可怜的安全感。当鸟儿翱翔在一无所有的高空时,曾经远看象棉花一般美丽的浮云,只是阻挡视线的迷雾,空气稀薄,寒风如刀。但它没有选择,要么坠落,要么只能用劲地飞行,去不断地穿越无边无际的孤独。
对年青时的莫扎特而言,家乡、主教、不公平的社会,甚至什么都要干涉他的父亲,这一切曾经都是束缚鸟儿高飞的笼子。然而,当他冲出鸟笼,投入自由中,面对的却是无数的挫折与艰难的挑战。甚至,连他心目中的女神,在现实中却成了玩弄情感的高手。最后莫扎特娶了心上人的妹妹,但却始终无法找到一个可以安全栖落的树枝。一生都持才傲物的他,不断地创作出伟大的音乐,却始终无法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千金散尽,临了却穷得只能住在贫民区的陋屋之中。
路易莎烧毁情书,1787年
施瓦茨科普夫演唱
图/ 女诗人加布里尔·鲍姆贝格
虽然娶了心上人的妹妹,然而,莫扎特似乎从来没有真正的放下那位抛弃他的女人——阿劳西亚·韦伯。在他的许多重要歌剧中,你依然可以找到这位美人的身影。1787年,不仅仅是父亲过世,阿劳西亚·韦伯也正好在这时成了寡妇,她总是在书信中称自己为路易莎。那年莫扎特偶然读到一首维也纳女诗人加布里尔·鲍姆贝格写的小情诗,讲诉了面对负心汉,女主公愤怒地烧毁了所有情书。诗中的主人公正好就叫路易莎。
这首充满了戏剧咏叹风格的艺术歌曲《路易莎烧毁情书》一波三折地刻画出,人心的挣扎——在甜言蜜语与冷酷的现实之间,在梦想与生活之间,莫扎特的心中燃烧着一团熊熊的无名烈火。
诗与音乐有着奇妙的缘份,音乐又总和心情有着难以理清的逻辑。有人说:美人如诗,然而红颜一旦零落就只剩尘土。而诗却能将纯真与美丽,永远地镌刻在时光的扉页上。
最后一个春天
我爱你,与你无关
思念熬不到天明
所以我选择睡去
在梦中再一次的见到你
——歌德《我爱你,与你无关》
渴望春天,1791年
施瓦茨科普夫演唱
,只不过是他创作歌剧和器乐作品的副产品,是从莫扎特的书桌,不小心掉下来的碎屑。在那个歌剧为王的时代,天天忙于各种应邀创作的莫扎特,显然不可能在艺术歌曲这个小小的领域里,花费太多功夫。然而,从12岁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光,莫扎特始终仔细地挑选着那个时代最优美的诗句,为它们谱上最动人的音乐。他把它们献给爱人、献给朋友。从少年时的朝阳,一直持续到人生的日落,它诉说的,不正是这位快乐王子,几乎无人察觉的心事?
没有诗歌,就没有德奥艺术歌曲。在莫扎特之前,音乐家不是忙于为歌剧创作咏叹调,就偶尔兴之所至改编创作几首民歌。很少有人刻意地去关注,那个时代激荡动人的文学创作,更很少有人象莫扎特这样,去精心地挑选诗歌,然后谱曲。也许仅仅是无意之中,这个很少有人见过他读书念诗的莫扎特,竟然将诗与歌悄悄地镶嵌成了美丽的音乐之冠。
后世音乐家甚至认为,如果莫扎特一生只写过一首《紫罗兰》,他的名子就已经足够辉耀千古。艺术歌曲常常被认为是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王冠,而《紫罗兰》就是这王冠上最耀眼的一颗珍珠。
一枝玉兰,凡高
1791年1月,维也纳郊外的森林里,青草还没有长出来。这是莫扎特生命中最后一个春天。身体不适,生活的困顿,让莫扎特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不过,只要身体稍稍好转,新的希望就会在他的心中,冒出新芽。
那年早春,莫扎特带着两个孩子去郊游。他似乎感觉到了,一月还有些苍白的阳光中,那萌动的春天。一口气写下了三首春天的歌。第一首叫《渴望春天》,在歌中他使用了德国诗人奥弗贝克的诗句:
来吧,亲爱的五月
给树木穿上翠绿的新衣
让我们在小河旁
看着紫罗花盛开
在小马欢腾的钢琴伴奏中,清新明丽的歌声,象停在枝头歌唱的小鸟。五月未至,心花已开。莫扎特五个孩子,只活下两个。在他最后困顿的生活中,他一直坚信明天,所有的苦难一定会在明天之前结束。他必须告诉自己的孩子、告诉老是忧心忡忡的妻子,这应该是个好年份,新的歌剧、新的创作委托,很快就会让他们一家从贫民区里搬出来。
早春,1791
芭芭拉·邦妮演唱
早春,还有一点寒冷。在风儿平静的时候,细听,你是否听见了小草发芽的声音,希望,在梦中伸了一个懒腰,春天的鸟儿都会归来。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1791年的早春,维也纳森林的早晨浓雾深锁,模糊了莫扎特的身影。歌声婉转就象是一幅记忆中的水彩画。
春归,人去,唯有歌声仍在。
整个虚无飘渺的世界,静静地倒映在一片宁静的心湖中。
莫扎特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艺术歌曲,也不会写诗,因为他本身就是缪斯手上的竖琴,本身就是一首最美的诗。
本期附带QQ歌单,请按文末“阅读原文”
期 待
喜欢自由地畅聊音乐与艺术的朋友,可以加入我们的微信群:黑胶叔叔的木屋,方法是,在微信通讯簿添加ID: blacklakers为好友,之后我们会拉您入群。注意:请不要在群里做生意喔。
公众号专属的微博:weibo.com/lpmusic33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微信和微博上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