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同业动态>REPO | 台上是最棒的演员,台下是最棒的观众
内容
REPO | 台上是最棒的演员,台下是最棒的观众

因为距离刚喜欢上法扎已过多年,我已写不出刚入坑时那种充满真情实感长吁短叹的剧评。所以只能基于上海法扎首周演出的观感,随便说些零碎的话。默认读者熟知本剧,故对众所周知的剧情、主旨、编排等不作赘述。



从小对莫扎特的印象是一生坎坷,天妒英才。然而第一次接触法扎以后恶补了莫扎特作品集,开始惊叹于为什么莫扎特在困苦中仍能写出这么多欢乐的旋律,仿佛一个永远天真的孩子。法扎给我的答案是:人生坎坷,何不寻欢作乐;终有一死,何不活到极致。这大概就是法扎最吸引我的地方。


所谓先入为主。对法扎最深刻的印象,自然是DVD版留下的。当年无法亲历现场,只能每天搜搜油管云追剧,于是陆续看到了法扎在法国的两年间演出期间做出的调整。多年后复排,现场围观的机会必不敢错过。当年只能在油管小视频中捕捉到的点点滴滴的变化能真实地呈现在眼前,令我无比激动。抛开日版法扎不谈,我第一次看真·法扎的现场是2016韩巡首尔的首演,距今已经快2年了。


2016年韩巡版海报


如今能在家乡上海再次看到法扎,三生有幸。


关于舞美和服化



上海巡演首先比较让我期待的是舞美的部分。


法扎的舞美在2010再次上演的时候就有过一次进化(在3D版中已有所体现),在2016韩巡时基本继承下来。无论是开场“Dies irae”时地面上充满了庄严感的黑白格子,还是剧终时吊威亚升天的场景,看到视频里的样子呈现在眼前,美到不真实。看完韩巡最令我念念不忘的是睡玫瑰(Je dors sur des roses)时会随着旋律反复铺满整个舞台又急速收起的玫瑰灯效。(指路油管:2016年3月24日录像。)上海的睡玫瑰虽有玫瑰之形,也略有盛开,但高潮部分紫成一片。个人觉得此处观感不比韩巡。有些现场,错过了,也就错过了。


上:成熟闪亮的黑外套;下:日常朴素的豹纹外套

多刷的小伙伴不妨留意每一场的服饰变化


不得不提一下逼死服化的小米(Mikelangelo Loconte)。小米对服化的个性化调整充满了作为原卡的任性。原本莫扎特的服装,截止到后宫诱逃之前,除了特定场景的礼服以外,日常外出的行头都是以朴素【并不】的豹纹外套为主。下半场后宫诱逃开始换上了更为成熟和闪亮的黑外套。上海的演出中,下半场的黑外套开始大量出现在上半场(小米是有多喜欢这件)。这一点让我很惊讶。不过鉴于已经见识过小米妆容从最初只是略微夸张的黑眼线到如今披着金箔的黑洞;以及多年来莫扎特身上越来多的充满小米个人符号的配饰;以及以前的演出中莫扎特垂死时时黑时白的衬衫……现在只是多换了件外套而已,见怪不怪吧。我要是本剧服化,我就表演一个吐血.jpg,然后选择原谅他。

关于台词和编排



目前法扎的台词和编排,相比最初DVD中的样子,发生了不少细节上的变化。一些调整让极简的剧情串联得更有逻辑,或者更适应当地观众。


本土化的改动如酒馆老板穿插的中文、Rosenberg甚至唱起了茉莉花,这些都能引起台下热烈的反响。


酒馆顾客嘲讽莫扎特“怎么不用法语?或者中文好啦”里的“中文“体贴地改成了“日语”(老演员甚至还有次险些一个顺嘴说回“中文”)。作为一名十分心大的观众,我觉得,看在你们法国人已经把法语都拿来一通嘲讽的份上,我是不介意把中文放在一起嘲一嘲的啦。


Weber家中Cecilia吐槽小星星协奏曲的部分。在法国演出时莫妈妈(Anna Maria)微笑不失体面地表示了抗议。此处不知是不是为了照顾亚洲观众,从韩巡开始就改了包袱。此处莫妈妈在抗议时语气和动作上都更为直接,并加上Fridolin Weber“这是莫扎特的作品啊”的说明,让这个包袱更浅显易懂。相比首尔观众反应冷漠,演员像开火车赶完这一趴台词,这个这个包袱丢给上海观众可谓收“笑”甚好。



此后Ah! Vous Dirais-Je Maman,舞台不再空空荡荡只有Constance一人在小角落独唱,而是随着歌词内容,首次加入了Aloysia如何一步步诱惑莫扎特的画面,与舞台另一边的Constance呼应。从各种细节上加强了上半场莫扎特与Aloysia的联系,进一步削弱了Constance在莫扎特眼中的存在感


其他又比如法巡时就增加了的,创作唐璜的场景,和Da Ponte更多的对手戏让略显突兀的剧情递进更加合理。



Aloysia的人设也通过台词的细微变化而发生了变化。上半场最后再见莫扎特时“我搞砸了最好的唱段”改成了“我不缺好唱段”,以及下半场庆祝费加罗的首演时加入几句姐妹间你来我往的斗嘴,Aloysia的人设似乎从最初的,对莫扎特由爱生恨,最后与妹妹冰释前嫌,变成目前的,对莫扎特无所谓爱得深,也无所谓伤得痛,与妹妹的关系也有塑料姐妹花的倾向【不是】(当然,这也可能有演员表达方式不同的缘故)。基于这样的变化,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换卡以后的Aloysia都显得那么高冷。虽然改动后的Aloysia的人设更符合历史上的评价,但法扎毕竟是一部一定程度上脱离历史的“童话”,所以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更喜欢法巡时期童话般的Aloysia


此前就听说主创试图增加Salieri的戏份。果然,上海的萨列里增加了许多台词。配合演员对于角色表达的变化,萨列里这个人物形象较以前更加具体化了。



其他还有基于演员自身体质的修改。比如Yamin Dib(上图右)的Rosenberg。如果说小米能逼死服化,那Yamin就能逼死翻译君和字幕君。海外巡演受语言的限制,演员很难在台词上临场发挥。因为没有字幕加持的临场发挥观众是听不懂的。比如Rosenbereg学完驴叫以后来了句“Je ris(我在笑)”。这样的语言梗,观众总要抬头看到字幕了才懂,慢了半拍以后哄堂大笑。因为Yamin是不甘于照着剧本念台词的喜剧大师,法巡时他就生生把个只说不唱的配角变成了下半场最大的亮点之一。这么多超纲的笑点能呈现在字幕里,真是辛苦翻译空耳听译了。在上海,即使增加的台词相对固定,Yamin也能通过用个改变语速、语调、反复地说同一个词,或者用肢体语言,来呈现丰富的喜剧效果。字幕君想要紧跟Yamin的节奏,就需要十分的专注。当然,谁也拦不住Yamin小小地临场发挥发一下。听着Yamin偶尔蹦出一两个新台词,看着字幕屏上一片黑,与邻座的朋友相视一笑心照不宣:翻译君和字幕君又弃疗了。是啊,除了弃疗还能怎样嘛。在大家的努力下,法国“相声”在上海的舞台上产生的笑果出乎我的意料。要知道Yamin的包袱很多并不是规定动作,它们只属于Yamin。看过其他照本宣科的Rosenberg以后,倍加珍惜上海的Rosenberg带来的每日超值赠品小相声。


很高兴能在上海看到这诸多变化。有了字幕加持,妈妈再也不担心我听不懂新台词啦。


关于群演



法扎的“偶像剧”性质非常浓重。对于偶像剧来说,演员当然是我特别关注的部分。


法剧除了主演以外,戏精附体的群舞也是一大传统看点。上海法扎第一周,除了Louis一如既往地高密度搞笑,其他人都还比较腼腆,并没做太多超纲的表演。开头几场我还和朋友开玩笑说:群舞天团除了脸够美、舞够稳以外,简直一无是处【这句其实是夸】。不过很高兴在第一周的最后几场看到了有更多人勇于超纲,乐于恶搞了。戏精附体指日可待!


海外巡演配置通常比驻演要简陋一些。这次法扎的群舞人数比起DVD删减了不少。更少的人数配上更大的舞台,场面就不如官摄那么好看了:


法巡时是10男10女共20人群舞的配置,大规模的舞蹈场景是20人全上;


韩巡期间是8男8女+当地Swing男女各2,大规模舞蹈场景是16人全上;


而上海第一周只有8男7女,大规模舞蹈场景主要是14-15人,缩编到了极限(第二周补充了新人,应该会回到16人编队)。


上:Dies irae官摄截图;下:上海演出剧照 


观察仔细的观众在一开场的Dies irae就能明显感受到差别。在法国演出时的阵型(可参考DVD版),并不算太大的舞台上,两边(中间不算)是至少各11人的队列,两边20多人进行队形变换,最多30多名演员站满舞台,显得特别华丽和充实和充实和充实


这个队列从韩巡时开始缩编成最少时一边6人。在文化广场的大舞台上,这个人数就显得有些稀疏了。


官摄截图 - Penser l’impossible


比较明显的是Penser l’impossible后段,姑娘们簇拥着莫扎特上台的场景。法巡时6位美女簇拥着莫扎特上台,莫扎特挨个撩一圈,风骚之情喷薄而出。这个场景韩巡缩编为4人,上海首周又缩成3人,于是莫扎特撩了一圈,撩无可撩,只好回头多亲了一遍最左边的姑娘(此后应该会回到4人编队)。即使对于不太熟悉本剧舞蹈的观众来说,可能刚开始并不会明显发现人数的缩编,但在后宫诱逃的无声芭蕾场景,舞台两边舞者手执彩带绕圈时,会各有一名舞者手执两根彩带,也能很明显地看出:此处本来是多一个人的。


官摄截图 - 无声芭蕾

大家在现场可以找找手执两根彩带的舞者



关于主演们



莫扎特一角,在我心中只属于小米一个人。没有小米就没有莫扎特(特指法扎)。头顶原卡光环,小米对于角色个性化调整空间非常大。说人话就是:任性。只有小米可以任性到当其他演员都把沃夫冈念作[V]olfgang时,只有他一个人固执地念作[W]olfgang。他和莫扎特一样叛逆。


小米在其他曲目上的表达多年来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变化,除了睡玫瑰(Je dores sur des roses)。韩巡期间睡玫瑰发生过突变,唱着“期望能重拾芬芳”的歌词,声音里却满是“重伤弃疗”和“不治身亡”。随着嘶吼宣泄出来情绪直击观众的心脏,以至于整个中场休息的时间都缓不过来,听多了容易情感超载。我非常珍惜韩巡那一段玫瑰突变的记忆。上海目前的玫瑰,唱得同样投入,但回归到了早年的,更符合歌意境的表达,我也非常喜欢。从法巡时的油管小视频到韩巡现场,见过不少小米在其他曲目上划水的样子,然而玫瑰一曲,他从来都是全力以赴(当然,全力以赴也可能偶尔车祸啊。只能翻个白眼然后选择原谅他咯)。不管是突变还是回归,真诚的表演总能打动观众。




Florent Mothe回归Salieri一角是这次巡演对我来说最大的惊喜。虽然早已见识到Flo在演唱会上对于Salieli的老歌进化式的演绎,然而当他穿上戏服进入角色后的表现依然超乎预期。我曾对Yamin吐槽【不是】Flo不太接戏而会心一笑。而现在的Flo进化出了冷面滑稽技能。不仅会接梗,还会造梗,和Yamin两个人换个长袍就能开相声专场。曾经看惯了试图以表面的端庄掩饰内心躁动手足无措的Flo萨,现在的Flo萨不吝惜把内心的嫉妒以更为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画风的变化,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愉悦而兴奋。



韩巡时因为没弯(Merwan Rim)字面意义上的break a leg,只看了他3场演出,十分不过瘾,这次终于可以看个够了。小酒馆场景时台上群舞人数少导致的舞台不够充实这点同样遗憾而且无解。然而没弯对于台下观众热烈欢呼给与足够的回应,特意加上的中文台词的让台下充满热度。



韩巡饰演Salieri的老航班(Laurent Ban)改演莫爹(Leopold Mozart)让人意外。我曾经在韩巡首演过后写了一篇flo萨和班萨的对比repo,后来删了。因为韩巡中期第二次看过班萨以后,觉得此人进化太快,前期的观感和中期和后期相比都相去甚远,repo赶不上变化,啪啪打脸。


然而在上海,没有了摇滚嗓的莫爹,怎么听都微妙。毕竟耳朵早就习惯了Solal。就像第一次听他的Salieri非常不习惯一样。无关好坏,只是,肥肠,不习惯。Solal的莫爹上半场强势且固执,内敛且威严;下半场神伤却依然固执,心软却仍放不下威严,人物性格层次丰富。且韩巡时的嗓音比当年更有味道了,一句Wolfgang obeis-moi仅显不怒自威的父亲形象。看不到Solal爹对我来说是上海法扎最大的遗憾。


老航的大美嗓在莫爹这个角色上并不讨好。毕竟深入人心的前任是本剧摇滚担当,并且形象上更有年龄感。不过摇滚不够演技来凑,年龄感不够嗓音来压。可以看出老航通过一些细节,努力把人物形象充实化,只是还在摸索。不过对我来说,看太多次韩巡留下的后遗症就是, 老航的嗓音配上嘲讽的表情,他更像是一个萨列里一样的竞争者,而不像一个痛心疾首的父亲。不过基于韩巡时老航萨的急速进化史,对于老航的莫爹能在3周里进化成什么样,还是可以期待一下。对于喜欢听美嗓的观众来说,老航的嗓音一定能满足这部分观众的耳朵。



三个没有原卡光环的女性角色略显薄弱。


对于新Constance的人选我曾经又期待又担忧,毕竟有小恶魔一般的Claire Perot和清纯甜美的Diane Dassigny珠玉在前。这次的Aurore Deplace(上图左)的嗓音特质让我惊喜,甚至联想到了Christophe Mae(音乐剧太阳王中皇弟的扮演者),十分带感。在表演上,毕竟磨合时间较短,与莫扎特尚不十分来电,嗓音以外的个人特色还没有完全显现。期待后两周会有什么变化。


Noemie Garcia的Nannerl(上图中)在“Les Solos Sous Les Draps”的表现十分可爱,在“Dors Mon Ange”里也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唱法。但我始终认为她的气质和嗓音去演Aloysia更适合。


Fanny Fourquez的Aloysia(上图右),算是循规蹈矩。原卡火星姐(Melissa Mars)的Aloysia与莫扎特十分来电,看似无情,却用情很深,伤得也深。韩巡时期的Aloysia(Rafaelle Cohen)就变成一股高冷范儿,对莫扎特也是恨不得没有爱就就没有伤害,然而“Bim Bam Boum”海豚音一出,技惊四座。(指路B站:av4435019)所以我对新Aloysia的期待是:要么感情来电,要么嗓音惊艳。Fanny的Aloysia延续了偏高冷的表达,当然这可能有台词和人设改动的关系。唱的部分能够圆满完成任务,然而并未到令人惊艳地步。加上磨合时间太短的关系,连我原本非常期待的Weber姐妹对唱的九泉之下(Six Pieds Sous Terre)也略显寡淡。


关于现场的观众



作为一个迷妹,除了感受舞台上的震撼以外最大的体会是:我们的观众真是太懂了


还记得韩巡时观众特别矜持。观众不接梗时,台上的演员也就直接开火车般把台词念过去了。后来懂的粉丝越来越多,带动着其他观众一起接梗,气氛也越来越好。


上海首演观众的气氛我敢打赌,不会输给以往任何一场法扎。这简直是法巡末场级别放飞式的欢呼,抓得住每一个笑点和爆点。令我感动的是,不管欢呼再大声,演员一说台词、一开唱或者一打手势下面就收声。紧接悲伤的剧情的时候也都只鼓掌不欢呼。在这样的气氛下,偶尔插入腐女刷Yooooo的人声弹幕也是瑕不掩瑜了。当然,也可能我坐得太靠前,也许远处有不合时宜的欢呼我没听见。路人大概会惊恐于:什么这里也要欢呼的吗?怎么这里又高潮了?我是谁我在哪儿,你们是谁你们怎么了?作为花钱看戏的路人,当然也是有权力对身边打扰自己看戏的迷妹表示抗议的。迷妹们也有试图建立规则、维持秩序的急切心情。能由此引发集体大讨论,这本身是件好事。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是首末场这种特殊的迷妹场,也只能请路人多担待了。抱歉抱歉。



我希望上海的法扎只是法扎进化史中的一环,希望将来还有机会复排。他给观众带来的梦境,太美了。


法扎并不是我心中最好的音乐剧。

但法扎是最能让我用真情实感去追逐的音乐剧。


最后,

台上,是最棒的演员们。

台下,是最棒的观众们。

大厅里,是最不走心的周边和场刊。【听到一名从法巡就开始一直跟组的老演员口中说出”They forgot me.”真是特别特别令人心酸。希望文化广场至少能给为场刊中被遗漏的演员和此后空降的演员做个加页。】


(END)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开演盛况


推荐阅读

剧评 | 那个在粉红泡泡中奔跑的少年

by 猫吉

颠覆音乐剧视听体验 法式审美再现音乐天才传奇人生



购票点击阅读原文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