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同业动态>傅聪:莫扎特=贾宝玉+孙悟空
内容
傅聪:莫扎特=贾宝玉+孙悟空

贾宝玉加孙悟空,就是莫扎特。为什么这么说?第一,莫扎特绝对是赤子之心,在他的音乐里有一种博爱,有一种大慈大悲,这一点和贾宝玉是一样的。


莫扎特洞察人间万象,对人的理解到了最细微之处。就象贾宝玉对《红楼梦》里那么多人物,他都理解,他永远不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好。



当然,贾宝玉有时候也有反抗,跟莫扎特一样。莫扎特曾经反抗一位主教,非常激烈,他非常有傲气,但他对每个人的心都有那么深切的体贴。


我为什么说他是孙悟空呢?他就是千变万化,因为他的天才是超人的,他能上天入地,就象孙悟空一样,拔一根毛就可以变一样东西。你给莫扎特一个主题他就能编,要怎么编就怎么编,而且马上就编。



这个本领就是孙悟空的本领了。而且他也非常之俏皮,他的幽默感不是一般的说说幽默话,他的幽默充满了温柔,而且有一种童真。


更进一步,莫扎特的音乐中,有对人性幅度的宽广包容性和观察人性所独有的超越角度。而这个方面的最佳例证,非他的歌剧创作莫属。



正是在歌剧领域中,莫扎特显示了远比贝多芬更为宽广和全面的包容性。其原因在于,他不但能以“入乎其中”的同情心态,体察人物的喜怒哀乐和人世的悲欢离合,而且还能以“出乎其外”的超越眼光,洞穿人情世故的内在品质。


莫扎特的歌剧里有一个很妙的地方:他是在做戏,你能感觉到这是戏,但是你又发现这里面的感觉是真实的。



这跟中国的戏剧也有相同的地方。中国的戏剧很明显是在做戏,但是它就是有个艺术的高度,它能入能出。在“入”的同时也“出”了,它在外头观察。所以,欧洲有些人就说,。


莫扎特的音乐是那么地亲切,那么地平易近人,可是它里头有无限的想象,充满了诗意。所以我说莫扎特是“中国的”,他跟中国人的文化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中国人应该比任何民族更懂得莫扎特



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在音乐中体现人物日常生活、表达人类世俗情感的能力就有些捉襟见肘。贝多芬只擅长表达升华性的情感,只对人类最严肃、最重大、最深沉的心理领域发生兴趣。


贝多芬一生只写过一部令他禅思竭虑的歌剧《费岱里奥》。当他在其中必须面对许多世俗的场景和喜剧的因素时,他的手脚就不免显得粗大笨拙。然而,对于莫扎特,描写人世百态,刻画市井人物,那是他最胜任愉快的事情。



似乎所有的人物都生活在他一个人身上,或者说他有能力化为一切不同的人物。


无论是年少怀春的凯鲁比诺,还是聪明到有点自负的男仆费加罗,无论是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唐乔凡尼,还是卑微而不起眼的捕鸟人帕帕盖诺,莫扎特都能用包容而同情的眼光看待他们。



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往往给人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视角俯瞰人生,则莫扎特的歌剧是更多以平视乃至全方位的视角,洞察和透视人物。


然而,莫扎特 1791 年却因贫困和疾病交加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只有 35岁。《落泪之日》成了音乐家最后的绝唱。



可惜的是,莫扎特没有完成这整部《安魂曲》,音乐家在第八小节《落泪之日》里,永远松开了手中的羽毛笔管。


这是整部安魂曲中最具悲剧性的段落之一,女高音以渐强的音量,表现永恒安息到来之前的悲痛之情,也就是在这段音乐中莫扎特永远停下了他的笔。可以说,这是他为自己而写的《安魂曲》。


电影《莫扎特传》片段


当我们观看到影片《莫扎特传》末尾,莫扎特下葬的场景最为震撼人心:从寥寥几位亲友目送这位天使的离去,到最终躯体被草草掩埋在乱坟坑里,这曲《落泪之日》刚好奏完。


看到这一幕,我们不禁感慨和泪目,面对这样的天才,我们应该给他最温暖的拥抱。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