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同业动态>贝多芬第23钢琴奏鸣曲 | 排山倒海的热情,暴风骤雨的啸歌
内容
贝多芬第23钢琴奏鸣曲 | 排山倒海的热情,暴风骤雨的啸歌

《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Op.57),火热熔岩般的热忱之力,积聚了千年的等待,肆意激荡奔涌!第三乐章极速咆哮穿行,那种气势有乱中取胜的智慧与定力。不知当初每天要听这首曲子的列宁同志,是不是也像我这样等待,等待贝多芬最后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末乐章出现如英雄站在高处哼着小调洋洋得意的那几个乐句,那是藏着狡黠的笑傲江湖。

 

▲ 克劳迪奥·阿劳


作品创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是贝多芬创作走向成熟期中最辉煌的杰作,根据贝多芬的学生、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的回忆,贝多芬自己也认为这部作品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是最好的一首。题献给弗朗茨·勃伦斯维伯爵,伯爵家中有女孩子泰丽莎与约瑟芬,是贝多芬先后爱恋的对象。至于作品本身是否有关乎爱情这方面的“热情”呢?只能大家各自猜测了,而“热情”这个标题是出版商瞎掰出来的,不过也算蒙得七七八八,因首尾两个乐章确实如暴风雨般有雷霆万钧之势。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

贝多芬见证了一个多么喧嚣动荡的时代!

1792-1795年,法国大革命发生,国民大会取消君主制,判处国王死刑。

1801年,理查德.特雷维迪克发明和制造了第一辆运行良好的蒸汽机车。 

1804年,。

对这位“马背上的世界精神”的景仰使得贝多芬短暂失去判断。


 

河桥送客舟,河水正安流,蜿蜒向前流过的水,一叶孤舟正缓缓漂浮。船上有位与贝多芬同一年出生的德国伟大思想家黑格尔。很少有关于“绝情”的黑格尔的社会交往的故事,但这一件事还是被流传下来。学生们因革命被捕以后,,向他们挥挥手,以表示对学生的支持。贝多芬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骤变背景下,承受着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痛苦而进行艰巨的创作。 


▲ 皮埃尔-劳伦·埃马德(Pierre-Laurent Aimard 1957—)法国钢琴家。

 

《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Op.57),由三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Allegro assai),F小调,12/8拍,奏鸣曲式。

此乐章相当于是对背景的描述,能捕捉到大革命的血雨腥风。聆听的乐趣在于发现,比如一开始就听出了潜伏着短小粗壮且结实有力的“命运动机”,如果拿着乐谱分析就会更具体了。仅拿开头一小段看看,从中一窥他为交响曲创作所作的试验,主题透露了三个重要的对比材料:先下落随之直线上行的旋律,可称为“挣扎动机”,紧接着的是“希望动机”,颤音装饰像黑暗中透出的一线光明。这两个动机所构成的乐句重复后,你是否听到贝多芬那具有符号意义的“命运动机”在低音区微微地敲门?此后,这个“命运动机”时不时地若隐若现出现,串起疾风骤雨般翻滚的音符,为末乐章主题发挥英雄色彩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又是《第五交响曲“命运”》的试验与前奏。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降D大调,3/4拍,变奏曲式。

由于首尾乐章较长,中间这段慢乐章是即兴曲式的小间奏过渡,作为一个短暂的思考、休整、重生,表现深刻的思考,在“热情”中也能听出应有的冷峻和决绝,有人形容那是贝多芬“在凶险的大海中陶醉”,我想用句中国的战术古语来说,这章带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那样的策略部署。变奏曲并不是一连串各自独立的小品,而是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的反复。音符在想象无穷的变奏曲天地里驰骋,用感人至深的吟唱迎接下一个乐章的热情啸歌。

 

第三乐章:从容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F小调,2/4拍,奏鸣曲式。

1804年夏天,贝多芬和他的学生利斯一起散步,他一直哼着一个曲调,说:“这是我想到的一首奏鸣曲的最后快板乐章的主题。”走进屋后,贝多芬连帽子也来不及脱,就奔向钢琴弹奏这个崭新的乐章达一小时以上。这个曲调就是“热情”第三乐章。贝多芬曾说,如果要理解“热情”,。的确,脱缰野马般的第三乐章比“暴风雨”更狂飙,也更像人生的暴风雨,罗曼·罗兰称赞道,这是“在花岗石的河道里的火焰的巨流”。乐章隐隐透露出法国大革命后弥漫在欧洲上空的厮杀与血腥,表述与《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如出一辙的思想框架:矛盾冲突——思考重生——再次斗争。我有时甚至会想,如果听着第三乐章跑步,说不准会毫不犹豫地一头扎入冰冻的河水冬泳呢!


 

《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不仅展示精湛的技巧,更加出彩的是在电闪雷鸣的近乎白热化的气氛之中,乐曲的所有因素都形成了紧凑而统一的有机体。贝多芬作品因其斗争性、矛盾性而成为欧洲古典哲学的审美基础。这种在一团火焰熔岩中升起的精神意志,我想没有任何人能抵挡!罗曼·罗兰在以贝多芬为蓝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甫开篇即引用但丁的《神曲》:“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我们无不被那神秘的颤音牵引和感动着,那是怎样的英雄,怎样的神啊!


正是从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的聆听中,发现自己特别偏爱他的快板,尤其是第三乐章,那是一场青春的洗礼,一场无法抑制的生命浩荡。但是我要告诉自己,在古典与浪漫之间需铸造一种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综合,也许这样才接近贝多芬的精神世界。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我已经断断续续写了一年多,不同版本不同名家的演绎,一首一首,一乐章一乐章,反反复复地听,到现在还没有写完。对音乐形成文字之难时有感慨,有时真是写到欲哭,我想用梭罗的感觉来说明这种状况,梭罗在《瓦尔登湖》那些行文优美的语言中说,湖边居住两年可能还不算难,最难的任务是把在瓦尔登湖的经历变成《瓦尔登湖》这本书。在这样的过程中,自己感觉跟一些作曲家的内心走得很近,似乎能窥见他们的悲喜,他们的心思。比如写舒伯特,我是感受到生命的疼痛以及身体病痛折磨,流着泪完成的;再看贝多芬,耳聋之下的痛苦,密密匝匝的草稿本,他如何努力将乐思去粗糙存精华……其实,我们都在奋斗中,作为一个人,都必须为自身的完善而做出奋斗,为了变得更好,也为了变得更单纯。我知道不能辜负上天赋予我特别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愿意用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透露出来的勇气和热情,做一些音乐的分析与分享。这一过程中,迫使自己思考,感受,学习,力图在每一次摸索中,更加接近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的思想内涵。


▲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整碟收藏、欣赏


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识别、收藏此碟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