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同业动态>贝多芬丨冲动是魔鬼
内容
贝多芬丨冲动是魔鬼

在西方的音乐舞台上,序曲最初只是“镇场子”的吹吹打打,以提醒喧闹的观众安静下来,迎接好戏登场。但随着西方音乐的整体演变,序曲在十八世纪经历了蓬勃的发展,逐渐类似于交响曲的第一快板乐章。

由此,在1800年代,贝多芬把序曲推向了新的高峰。贝多芬序曲常以奏鸣曲式为框架,但依据各自的题材内容,呈现出灵巧的样式和生动的形象发展,可谓是曲曲高妙,各有千秋。

今天,音悦艺道和您一起欣赏

贝多芬的著名序曲之一:

▼《科里奥兰》



《科里奥兰》(Coriolan Overture, op.62)作于1807年,是贝多芬为奥地利剧作家科林(Heinrich Joseph von Collin,1771-1811)的同名悲剧而准备的序曲。这部悲剧确实很“悲剧”——虽然《科里奥兰》一次次被奏响,但戏剧本身却已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很多戏剧序曲都有类似的情况:被序曲引导的戏剧早已尘封,序曲自身却在音乐厅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当然,,因为两部戏剧取材自同一个故事,有着类似的性格刻画。

,James Caldwell 根据 Gavin Hamilton 的画作雕刻。

科里奥兰是一位功勋卓著的罗马军事领袖,但因为狂傲固执的性格被驱逐,怒不可遏的科里奥兰在复仇心理的驱动下竟与宿敌修好,共同杀回罗马。在母亲的苦苦哀求下,科里奥兰最终毁弃了和宿敌的约定,但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贝多芬紧扣科里奥兰的极端性格,呈现给我们一出用音乐写成的“性格悲剧”。我们知道,奏鸣曲式常围绕主题和副题进行对比发展,在此贝多芬正好把冲动、暴烈的科里奥兰形象置于主题,把母亲温柔却也纠结、痛苦的性格分配给副题。

全曲以几组粗重凌厉的和弦冲撞开始,并立即接以动荡急促的旋律,真是活脱脱的科里奥兰形象。这步步攀升的急促旋律被粗暴打断两次,引来更加剧烈的发展,形象愈加阴沉狂暴,好似科里奥兰在莎剧中的怒吼:“一切天性中的伦常,都给我毁灭了吧!让倔强成为一种美德……”。

《科里奥兰》手稿,第一页。

随着这凶狠浪潮的突然消退,一段温润内敛的旋律出现,仿佛母亲动情的恳求。仔细聆听,会发现这段旋律几经波动,终由明亮逐渐黯淡下去,好似母亲内心的悲愁无奈;音乐很快又回到左冲右撞的愤怒音响中。

展开部依然阴郁动荡,弦乐组在中低音区的音型粗涩而固执,使得相对缓和的段落里也隐隐弥散着狂躁、杀伐的气息。再现部里,我们又一次听见母亲的温婉哀求,但结果依旧。随着再现部猛然煞停,音乐仿佛被什么东西怔住,紧跟其后是母亲“话语”的第三次出现,此时音乐已进入尾声。

母亲在阵前哀求科里奥兰。Helene Guerber 作于1896年。

再次出现的副题更显哀伤,因为它比前两次更快地转向小调式。哀诉转变为心潮翻覆,进而激化成悲愤的呼喊,仿佛科林剧本中母亲的告白:“儿子,请拥抱我!让我的心与你触碰!……我依然爱你!不,我不能,你是祖国的敌人,我应该恨你……天神们,请饶恕!”铜管发出凄切长鸣,浸染着不祥的色调。

果然,曲首的和弦冲撞再次出现,但很快踉踉跄跄地跌落,音乐沉入凝滞的悲剧氛围中。大提琴奏出主题的松散变形,此时它已无狂傲凶狠的能量,徒留虚弱的呻吟——科里奥兰走到了生命的悲剧终点。

意大利电影《科里奥兰纳斯:没有祖国的英雄》海报。

《科里奥兰》通篇浸透在阴沉紧张的氛围中,一气呵成。它的成功在于两种音乐性格的生动刻画,以及它们鲜明的、越来越密集的冲突;这种冲突引出的结尾充满了戏剧化效果,是作品的精妙之笔。

音悦艺道把握住当今时代中最普及的网络作为传播载体,携手国内外众多知名艺术家,给大家带来了众多优质的精品课程和音乐赏析。如此多的经典内容,均在音悦艺道APP。

了解更多音乐教育、赏析内容

请下载 音悦艺道 APP

下载音悦艺道APP或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