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联盟故事>15本好书 | 再忙,也要很浪漫
内容
15本好书 | 再忙,也要很浪漫


1.《再忙,也要很浪漫》

有些事未必年轻最好

但浪漫一事最好还是趁年轻

现代生活怎样变得更浪漫

改变自己的生活

有时 只差一句随风入耳的话


这是一部轻松、灵性的小品文,作者谈人生、谈生活,在对日常生活的反思中思考人生和生活应该怎样过。作者思考了生活中很重要的几个内容:工作、金钱、时间、住房、旅行。现代人心灵的绿洲,精神世界的源泉。轻松、简便、易行的生活美学。简便易行的生活指南,轻松、浪漫的人生,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2.《巴赫的烟斗》


著名乐评人 专栏作家贾晓伟随笔集

在大文化视野下通过对大师作品解读

涉及古典音乐 美术 电影 文学等


探讨当今环境下如何理解经典

与逝去的大师对话


当烟斗点燃,闪耀火光,

瞧,它们冒出青烟,袅袅浮荡;

轻烟散入空气,四处寻访,

烟斗只能把灰烬留藏。

虚名消散,与青烟一样,

而躯体最终不过化成了土壤。

 ——巴赫


在古典音乐方面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舒曼、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美术有马蒂斯、达利、巴尔蒂斯、弗里达、艾舍尔等;文化上是里尔克、贝克特、策兰、贝娄、塞林格、伯恩哈德、桑塔格等。作者文笔充满丰富感知与思想厚度,可读性强。许多篇章在国内艺术随笔中独具代表性。


3.《莫扎特神灯》

著名乐评人 专栏作家贾晓伟

近十年来的古典音乐随笔合集

在当今环境下如何理解经典与倾听经典

倾听音乐 就是回归本位 走回原初



作者将文章以作曲家先后排序,从巴赫、贝多芬、舒伯特、肖邦、一直到现代主义作曲家勋伯格、韦伯恩,以此为主体兼及演奏、指挥等其他话题。同时还把“聆听古典音乐”这一题目与当代文化许多命题结合在一起读解。


倾听,是一种对灵性的追求。在物欲时代,每个人都正慢慢变成胡桃里的国王,灵性必被地魔囚禁。今天,有谁还充满底气地说巴赫的键盘音乐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比物质世界更有意思呢?但音符的流动会引领我们走向四面八方,与隐匿在万物深处的我们相遇。

 


4.《卡夫卡的眼睛》

一个不世出的天才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语小说家

一个拥有作品读者最多

争议也最多的作家



他看得太透彻、太智慧以至于无法生活,太柔弱以至于无法反抗。高贵美好的人都是柔弱的,对不谅解,不友善和知识分子的语言怀着恐惧,他们不懂该如何起身反抗……一个寂寞的人,几乎像先知一样,在眼睛闪动的那一瞬间就懂得了对方。
——密伦娜(卡夫卡的女友)


也许,在真正的意义上,卡夫卡是我们生活奥妙的朴实的书写者,那原因是作者的简单,以及我们的复杂。最简单的人格可能看见了世界的原色,那些色调不是七彩的,可能更多更多,而我们只领略了几种。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卡夫卡早已不只是专家学者研究、思考、阐释的对象,他已经成为千千万万普通读者无法抵挡的诱惑,不论这种诱惑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全世界仿佛都把“卡夫卡”当作“商标”,用来标识现代世界的恐惧和复杂性。



5.《三岛由纪夫的世界》

20世纪日本著名小说家 戏剧家

当代世界文坛的一流作家

“特异的心理世界”“诡异的文学世界”

“幻灭的理想世界”


文学是对压抑现实的宣泄

对理想不可得的无望的拯救

是生命光彩的律动 人生支柱

三岛由纪夫有着寂寞、畸形的童年生活,自恋与自虐是他性格中突出的悖论。三岛由纪夫所处的战后日本的社会现实刺激他写出了一系列作品,主要反映在他对死亡和暴力的向往,对变异爱情的描写和对人性阴暗面的关注等方面。文学创作使三岛逐渐靠近了自己“文武两道”的理想,文学一直是他往返于理想和现实的桥梁。也因为过度地投入文学世界,他将生活艺术化。最终,他以来疗救国人。




6.《梵高的咖啡馆》

梵高以痛苦为食 尼采鄙视黑暗

他们内心温柔 有如孩童

所谓“精神错乱” 不妨是一种美德


  • 深夜的时间是一只无比柔顺的猫,卧在膝上,趴在我的臂弯,轻轻从身上溜下,隐入街角的暗影,只露出两只眼睛。石板路像鱼鳞一样形状,我没有见过,相信你也没有见过。


  • 梵高喜欢黄和蓝,一冷一暖,代表内心世界的两极。他没有试图将两种颜色融会在一起,造出一片春光骀荡的绿色。他是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的蓝太杳远,他的黄过于灿烂。他的紫色颠覆了过去对于世事的幻想。


本书是海外作家张宗子新近的随笔和札记,文字充满比喻和象征,虽如断片残简,却也碎金满地,另有一番高头讲章之外的好处。这本书是作者对过去生活的一个纪念,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在一个人身上的微弱回声。



7.《太阳的眼泪》

太阳代表宇宙 眼泪代表个人情感

诗歌艺术是对人类想象力的挑战


他找到了诗 于是他成为诗人

徜徉于世界的美好之中

获《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优秀奖


当太阳升起,阳光普照大地,生活是这样美好;

当泪水流淌,心灵获得慰藉,精神一片澄明。

诗歌常在,生命绵延不息。



尤为让人感动的是,在当前诗中普泛地漂浮着语言泡沫甚至垃圾的时候,他是如此用心地选择着、锻造着那些精到的字、词、句,从而使他的文字充满了美丽的节奏、铿锵的音韵,更是保全了诗歌自有的音乐性。
——谢冕


海星似乎潜心于通过诗歌来对人生作哲理性的思考,作品中具有丰富的诗的感觉和意象,在他的诗歌中,内容的多彩带来了风格形式的多元,二者水乳交融。

——严家炎


他是摄影家,更是诗人。他行走在大地上,摄取那些山川湖海、人生万象,他的镜头保存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雄奇秀美,但风景毕竟只是无声的叙说,他感到了这一手段的局限和缺憾。他要用文字来传达和扩充那画面的“留白”。于是他找到了诗,于是他成为诗人。



8.《走过记忆》

记忆对我们如此重要

我们又能记住些什么呢?

无法预知的期待

正是诗歌的隐秘和魅力


诗人 对社会 人生 自然的感悟者

对语言的天生敏感

开创着语言表达的各种可能性


有人说“诗人的癫狂状态,一定是他看到了什么?”是什么呢?记忆是私人的,是个人经验的获得和提纯,同时,个人的记忆又深刻地投射着群体和历史的影子,是一种经验的获得与共鸣。


在记忆的面前匆匆走过,那不经意中留下的片段和感悟,常常成为我们的生活坐标,告诉我们生活中发生过什么。记忆对我们如此重要,然而,我们又能记住些什么呢?



9.《从失去开始的永远》

因年轻的妻子病逝

著名专栏作家 《南风窗》前副总编刘阳

触发对于彼岸世界与此世信仰的思考


痛苦而深入的自我省察后

重新找到进入世界的动力

在更新自己的路上沿途留下的生命记号



  • 爱,是一种冒险。爱一个人、爱一个时代,爱一个国家,都难免心碎的可能。不愿选择担惊受怕的人, 去处就是地狱,那里再不需要买保险了。

  • 目的地并非一个道德的存在,旅行不应使自然被宗教化,永远不必相信一个心灵残疾的现代人,某一天通过旅行实现了自我救赎的神话。

  • 我们可以路过别人的人生,但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呢?一个随时准备离去的人,唯一无法离开的是自己。



10.《六零派:文学对话录》

生在60年代 生在纯美的文学梦中

那是天赋

他们见证变幻无常的世道

求证亘古不变的人心



“六零派”这个说法,听上去与“六零后”没有多少区别,但仔细辨别,却还是自有一种说法。野秋有他对“六零派”的独到解释,除了代际之外,他特别提到是处于50年代和70年代的“夹心”状态,此说当有意思。

——陈晓明


本书为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胡野秋对十三位活跃在中国当下文学界的、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著名作家及文学评论家的深度访谈录。


他们是:苏童、麦家、格非、、宗仁发、千夫长、东西、李师东、施战军、雷平阳、邱华栋、冉正万、兴安。



11.《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

以禅机点拨爱的智慧

以佛心抚平情欲疲累

在爱中观照 在爱中修行 在爱中超越



或问:禅者也谈男女?答曰:若有一事,禅不能及,那禅也就离道了。 爱是情感中最深刻的缘起,芸芸众生正在此迷思,但亦可由此返观,由此修行,由此超越。 变是本质,不变是迷思。


所以禅说人生是:春天的花、夏天的鸟、秋天的枫、冬天的雪。识得此,每一阶段就有每一阶段的色彩,每一生命就有每一生命的风光。爱如此,性如此,亲子之间亦如此。



12.《电影素描》

有些电影像泡泡糖 嚼过就好了

有些则像艺术品 值得反复欣赏

上个世纪的老电影翻出来再看仔细

一本有关“四十岁应该有什么了吧”的思考对话录



  • 王家卫在《花样年华》中营造的氛围与温庭筠笔下“小山重叠金明灭”的运镜有何相似?

  • 丹麦影片《芭贝特的盛宴》如何与佛典的奥义相通?

  • 法国电影《四百击》和中国台湾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少年人生有怎样的交织对照?

  • 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给我们这个时代的“孝”与“善”怎样的启发?


本书挑选出20世纪的50部背景不同、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作品以内容分为五卷:讲相知的放在“真”、讲省悟的放在“觉”、讲亲情人伦的放在“仁”、讲群我分际的放在“义”,至于闵闵邈邈、回向不可知的就全放进“命”。



13.《印心》

印在心里的影像和文字

一定会遇到世界上与它们心心相印的那个人

与影像 文字相遇 与沉默的深层自我对话

于见闻觉知处 照见本心





电影是作品,作品是艺术家的分身,一部部电影就是一个个生命。小宁写电影,与一般评论不同,总有生命的观照,说来贴切深刻,娓娓道得,都从胸臆流出。

——林谷芳


  • 我们与世上某些场景的初会而又宛然重逢的一瞬,原是与我们内心早有的一种东西的相认。这是生命最大的神奇。


  • 对于生活,只能智取,不能强攻。因为生活,原本就不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我们何以要一有悲伤,就逆流撞墙?


  • 我们都在黄昏有想要出走的渴望。我们都是生活的囚徒。


世间诸相,幻影迁流,只有与生命相应的影像与文字,能沉淀成“印心”之物,值得用文字细细诉说。那些印在心里的影像和文字,关联着生命的深层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每一个人的深层生命经验都是相通的。全书四个篇章,指涉情、事、人、命四个层面,作者自观影、读书始,一路行走至生命幽深处。



14.《绚丽之下 沉静之上》

重返故乡

一个旁观者的自白 

我把故乡视为命运的源头

在故乡 我旁观命运 收获经验

这里 是故事开始的地方



本书集纳作者锦璐多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作者从文学谈到人生,从历史谈到世相,从此地谈到他乡,内容包罗万象又具体入微,既有鞭辟入里的文化剖析,也有将个人世界与时代记忆打通的鲜活的在场感。


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南方籍贯,北方成长;北方悟事,南方谋生。做了21年报纸副刊编辑,写新闻,写小说,写闲篇。文化随笔多次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金奖。



15.《那些说不出的慌张》

17位文化人物 7年叩问与聆听

作家 画家 学者 导演 艺人

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景观

留下一帧帧传神的剪影


写不同的人物而兼及故实,要能有料、有趣,又做到所谓“客观”,并介入适度而隐然的评议,其实很难。……而每写一人,每成一稿,显然宗陶就掉进去,手眼所及,之细腻,之会心,恨不得钻进那人的肚里,直如孙悟空。

——陈丹青

锲而不舍的劲头,灵动漂亮的文笔,踏实沉静的风格……我们已看出宗陶的后劲其实更足。她能活到老,写到老。

——姜文


进学致和  行方思远

翰墨飘香  古城西安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