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联盟故事>「有准备的聆听·开票」震怒之日,从莫扎特到勃拉姆斯的《安魂曲》
内容
「有准备的聆听·开票」震怒之日,从莫扎特到勃拉姆斯的《安魂曲》


《安魂曲》是古典音乐史上很重要的一种体裁。历史上诸多伟大作曲家谱写过优秀的《安魂曲》作品,而这种体裁也和其他音乐体裁一样,逐步从单纯的宗教仪式音乐转化为严肃深沉且富含寓意的大型音乐作品体裁。如果要一位粗通音乐的人说出历史上最出名的安魂曲,恐怕十有八九要答莫扎特的《安魂曲》和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了。


在19世纪初,最出名的安魂曲当属莫扎特的那部了,人们热衷于《安魂曲》的原因更多是出于猎奇。1826年一位名叫戈特弗里德·韦伯的德国作曲家撰写了一本书,书中对30多年前首演的莫扎特《安魂曲》提出了真伪考据的疑问,于是重新钩起人们对陈年往事的无限兴趣,一时各种关于《安魂曲》的传奇、假想、谣言、推测与美好幻想相继出笼,关于莫扎特的一切重又成为抢手货,从此,《安魂曲》研究竟然成为莫扎特学的一部分。


1791年莫扎特与妻子一起到布拉格参加自己的歌剧《狄托的仁慈》的演出,所有的神秘故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动身到布拉格前的某一天夜晚有位使者造访了莫扎特家,他约莫扎特为匿名的委托人创作一部《安魂曲》,并先付了一半酬金,这位信使穿一件黑色的斗篷,如同地狱使者的打扮使莫扎特顿生莫明的反感,而8月底莫扎特夫妇回到维也纳之后,信使再次出现催逼莫扎特交稿。



莫扎特当时的身体情况非常糟糕,病中的人容易产生宿命感和怪念头,莫扎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那“黑衣人”就是索命的冥间使者,而《安魂曲》将是自己的临终绝笔。莫扎特曾经询问过“黑衣人”他所代表的委托人到底是谁?“黑衣人”警告莫扎特不要乱打听,因为那位委托人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这无法理解的解释当然令莫扎特更加相信这神秘的使者来自冥冥之中。



现在让我们抛弃所有传闻,回到历史事实: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莫扎特疯狂地作曲,但《安魂曲》的创作却一直被他搁置,感到将不久于人世的他不愿意将未完成的作品留给人们,于是强打精神写了几段《安魂曲》的音乐,并将创作的意图向助手绪斯迈尔作了交代。莫扎特去世之后他的妻子就开始着手请人续写完成《安魂曲》,最后由绪斯迈尔续写完成了整部《安魂曲》。


☆ 每次聆听和思考,新意不绝,也更加心怀神圣的敬意。其中的肃穆与辉煌,超越生死的悲壮,高悬于尘俗的神圣都让人叹为观止,驻足垂首,默然思索。


 版本推荐↓

丰碑(一):莫扎特《安魂曲》




说完莫扎特,我们再聊聊勃拉姆斯,他在西方音乐历史上的地位早已毋庸质疑,他是继贝多芬与舒伯特之后德国音乐的最重要代表,无论是交响曲、室内乐、钢琴,勃拉姆斯都有杰出的成就。在合唱领域,他也是将传统复调合唱写作技巧发挥到极致的杰出大师。《德意志安魂曲》,融合了合唱、乐队、独唱,极大地拓展了合唱作品的表现范围与能力,也因此成为勃拉姆斯合唱音乐创作的巅峰之作。


1857年,勃拉姆斯在年仅24岁时就开始构思创作《德意志安魂曲》,到1861年时,作品已完成4个乐章,1865-1866年期间又增加了两个乐章,1868年整部才告完成。经历了11年,他对死亡的看法也从年轻时的恐惧转向对人终极意义的讨论。在勃拉姆斯的一生中,他的母亲、导师罗伯特·舒曼、还有克拉拉·舒曼这三位重要人物的相继去世可能是促使他思考死亡这一问题的原始动机,但并非他创作《德意志安魂曲》的直接原因。



我们常常将勃拉姆斯称为浪漫主义时代里最后的古典主义者,《德意志安魂曲》则是在声乐作品中展现感性与理性平衡,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典范之作,这也似乎是对浪漫主义时代里音乐滥情做派的有力回击。作品整体将音乐以“环形结构”形式构思,既有古典性在音乐情感与结构上的平衡与统一,又表达了生与死都是通向永恒天堂的道路这一抽象的概念。


声乐作品中,除了顾及音乐的曲式结构与歌词内容的统一,以音乐表现歌词内涵的空间始终是作曲家所面对的最重要的课题。作为浪漫的古典主义者,《德意志安魂曲》歌词与音乐结合高度紧密,对歌词在音乐中的表达尽显深度,于不动声色中彰显大师手笔。音乐对每一词句的刻画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如品醇香美酒,意蕴深长、层次丰满。勃拉姆斯有足够的功力,将他对死亡的每一分哲思都融化在音乐的每个音符中。


☆ 勃拉姆斯打破了生与死之间的界限、宗教与文化间的界限——死亡是活人的终点,却是人的永恒,充满了对人性的普世情怀。从而让人能够感到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高深修养与品位。而这些,便足以让勃拉姆斯和这部作品一同名留青史了。


版本推荐↓

丰碑(二):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了解这种题材,我们特邀上海广播电视台编导毕祎介绍莫扎特与勃拉姆斯的两部风格迥异却同为伟大的作品。


讲座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震怒之日”,介绍“安魂曲”这种仪式音乐的最初形态以及常见的仪式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弥撒,安魂曲的基本结构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通过对当时安魂弥撒仪式的介绍,让大家了解安魂曲的特别之处,以及大致结构。


第二部分“天鹅之歌”,介绍莫扎特未完成的《安魂曲 k626》。讲述萦绕在这部作品周围的神秘故事,解析莫扎特高超的音乐技巧。


第三部分“德意志传统”,介绍勃拉姆斯的极具特色的《德语安魂曲 op45》。、采用路德宗经文以及浪漫主义人文关怀的奇特作品。


活动信息


☆ 震怒之日,从莫扎特到勃拉姆斯的《安魂曲》

时  间:2017.11.5 周日14:00

地  点: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艺厅

票  价:10元/场

主  讲:毕祎 / 上海广播电视台编导、《纵横经典》导演

  • 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编导,音乐学硕士,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师从沈旋、陶辛、杨燕迪等教授。


如何购票

① 微信购票

  • 关注上海交响乐团微信服务号


  • 点击“购票服务”→“一键购票”→“艺术教育”(仅限微信支付);支持会员折扣和积分


② 官网购票

  • 上海交响乐团官网

    www.shsymphony.com


③ 现场购票

  •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一楼售票中心

    (复兴中路1380号)

  • 工作时间 9:00-20:00


*「有准备的聆听」系列艺术教育活动以现场实际情况为准,活动解释权归上海交响乐团所有。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