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联盟故事>【艺苑感悟】倪文蔚:含泪的光明——《让·缪勒演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音乐会欣赏后感
内容
【艺苑感悟】倪文蔚:含泪的光明——《让·缪勒演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音乐会欣赏后感

点击上方“东西方审美智慧”可订阅哦!


文章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生,学号14300680107

含泪的光明

——《让·缪勒演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音乐会欣赏后感


倪文蔚




今年正值莫扎特诞辰250周年,各大音乐厅都在举办纪念音乐天才莫扎特的活动。在此情景下,我便顺理成章地决定去看一场莫扎特钢琴音乐会。

 

这整场音乐会将演奏莫扎特的奏鸣曲全集,分四个晚上,一共十八首奏鸣曲外加一首《C小调幻想曲》。我听的是后两场。莫扎特的奏鸣曲全集按著述先后排列,他前期的作品还稍有些稚嫩,受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的影响较为深刻,可能还带着宫廷音乐(主要受其父亲和海顿的影响)的痕迹,而中后期的作品自成一体,在旅居维也纳的途中,莫扎特习得了更为先进的歌剧、歌曲的写作手法及和声对位,发展出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创作形式。我从四岁开始练习钢琴,莫扎特的奏鸣曲本身技巧难度并不大,我练习过其中大半。而要演奏得好绝非易事,对于八分音符均匀一贯性的把控,对于十六分音符以及装饰音、颤音灵巧活泼性的表达,对于音乐内容背后音乐家的意图展现,都非常考验演奏者的音乐审美和演奏水准。经过两晚对于莫扎特音乐浸入式的体验,我把莫扎特奏鸣曲的艺术特点概括为——含泪的光明。

 

初听莫扎特的奏鸣曲,你会有一种非常愉快与光明的感觉。莫扎特的奏鸣曲本身并不是创作给剧场表演的,而是用于家庭室内演奏,正因为如此,它具有一种非常明朗的调性色彩,有温和如暖阳的生活感,极具均衡、和谐、对称统一的古典音乐时代特征。他几乎从不使用不和谐音,旋律也十分主题化,容易被铭记和哼唱。再加上音乐厅本身灯光全暗,只有艺术强光被打到演奏家让·缪勒和他身前的三角钢琴上,恍惚间仿佛感到有光芒从旋律中倾泻而出,在清明湿冷的夜晚,直射入人心潮湿的角落。

 

莫扎特的奏鸣曲不同于巴赫的赋格戒律森严,也不像贝多芬充满着激情和反抗精神,他的作品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在,仿佛这些旋律的呈示、展开、再现都是漫不经心地从他的手中潺潺流出,没有丝毫雕琢味,一如无尽流淌的清泉,清新明朗,典雅自然。然而,反观莫扎特的生平,再听他的曲子就会对他的音乐风格有更深一层的感受。

 

莫扎特早慧,四五岁就能弹琴谱曲,再大一些就在父亲的带领下进行公开演奏。但过人的智慧并没有带给莫扎特坦途。十七、十八世纪时,音乐家靠贵族的庇护求生,而莫扎特不堪忍受贵族对其才华的漠视和奴仆式境遇,开始脱离贵族,独自在欧洲大陆游历生存。病痛的煎熬、受人排挤的委屈、生活的拮据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独立后的莫扎特。在他三十五岁早逝的那一天,他的身边放着未写完的《安魂曲》,本来就已很零落的送葬队伍,又因途中遇到倾盆大雨而迫使人们纷纷离去,结果这位天才音乐大师竟被冷落地送往贫民公墓的荒冢丛中,至今他的墓地都无法辨认。但是,莫扎特的作品中并没有体现出一丝一毫对于冰冷痛苦的现实生活的不堪忍受、愤懑或是抱怨,甚至连负面的情绪都很少出现。再品味他奏鸣曲中的愉快与光明,就会有新的体验——莫扎特曲中的明亮色彩不能不称得上是一种“含泪的光明”——即使生活带给他再多悲伤,他仍然不希望将悲伤染上自己的作品。他似乎对于音乐的纯粹性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执着和热爱,他笔下的音乐是纤尘不染的。正如罗曼·罗兰所评价的那样:“莫扎特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更深一步,从音乐审美的角度说,它体现了一种“自律性”,一种艺术和平庸生活的分开。音乐“自律性”是指音乐是美的一种形式,不能够成为过多流露情绪的载体。它要求从音乐自身来研究音乐,否认内容和形式的二元性,认为音乐的美就来自于音乐的流动之中。在莫扎特看来,音乐就是音乐本身,是音符、旋律和乐器的总和,再没有更多了。它是晶莹剔透的,不掺杂任何日常生活、情绪、甚至是作者的主观倾向这类物品。音乐艺术高于生活,是作者审美情趣、理想的投射,不会因为作者外物的好坏或是境遇的沉浮有任何的改变。。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莫扎特奏鸣曲中温柔和蔼的灵魂,他抚慰着莫扎特本人饱受世间磨难的心灵创口,更感染着两百多年来生活在庸常世界的人们,让他们感受到一种超越性——即使自己生活在泥泞中,仍然可以将光明和理想向上托举,直至苍穹。

 

在20世纪的欧洲乐坛,曾经刮起过一阵“回到莫扎特”的运动。时代狂飙突进,音乐也从古典巴洛克时期一路发展,走过浪漫时期,走向印象派和前现代。然而音乐史、音乐内容、音乐体裁的一路进化却没能够让人们忘记莫扎特,反而对他更加怀念。他们排斥的是什么?他们怀念的又是什么?在我看来,19世纪末20世纪的人们厌倦了那些不和谐、不稳定的音符,厌倦了音乐成为了情绪的载体,体现了某种异于音乐的客观实在,不再葆有那种神圣和至高性。他们回望过去,发现了莫扎特作品的纯粹晶莹、安宁祥和、充满着欢愉和明亮的色彩。正是这种独立性,非陈述性音乐才能将艺术从庸常琐事中分离,并提炼出精华、精神的部分。从这一点看,莫扎特的音乐无疑是消除现代艺术中夸张、癫狂、歇斯底里的解毒剂,也为沉浸在现代生活碎片化、情绪化的人们带来一种重新思考和审视的契机。这或许也是莫扎特音乐的现实意义,是他的作品被世代歌颂的原因之所在。

 

观看日期:2016/4/2 & 2016/4/3

演出名称:兴业全球基金-2016未来大师独奏重奏系列音乐会-卢森堡-让·缪勒演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

地点:东方艺术中心

本公众号主推东西方审美智慧的研究与教学成果,旨在为中国比较美学的发展提供足资借鉴的理论资源,同时为大学本科美育积累有益的教学经验。图片有一部分来自于网络。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发现不适合推送者,望及时告知,我们会积极配合,妥善处理。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