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设施资讯>听莫扎特就比听“小苹果”聪明?关于音乐培养,这篇科普文一定要看!
内容
听莫扎特就比听“小苹果”聪明?关于音乐培养,这篇科普文一定要看!

凯叔亲子

凯叔讲故事旗下教育频道

专注3-12岁孩子成长

关注

来源:东西儿童教育

作者:逃妈


 ◆ ◆


今天我们来聊聊音乐。

 

虽然我自己不是学音乐的,但整个大家族里搞音乐专业的还不少,小时候总归耳濡目染了一些 。


记得大概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吧,每年元旦假如下午有空爸妈总会打开电视机拉我一起看中央电视台直播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当地时间元旦上午11:00,北京时间下午6:00)。


大多数情况下我是没法坐稳听全场的,但每次最后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拉德茨基进行曲”肯定不会错过,因为气氛非常热烈,对孩子来说也最有吸引力。

 

后来和逃爸在一起后,发现他也是个疑似音乐爱好者,所以音乐在我们家热度一直都挺高 。



不过音乐这个话题太大了,我想今天咱们就先来说说可能有些爸爸妈妈会觉得有点儿高冷的古典音乐吧。


不少人说孩子听古典音乐好,尤其听莫扎特的最聪明,听流行乐、“小苹果”什么的要坏耳朵,真是这样吗?有依据吗?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孩子听音乐呢?

 

大家别急,这些问题我待会儿会逐一解答。既然要讲古典音乐,咱们就得按古典音乐最初的特点来,要严谨,要有逻辑,下面理工女将和大家从三方面来好好捋一捋:


什么是古典音乐——What

为什么要听古典音乐——Why

怎么听古典音乐——How

(ps:对于第一部分介绍古典音乐,如果妈妈们懒得看,可以快速划过直接看干货部分哦~)


01

什么是古典音乐?

——不过是以前的流行音乐


假如你问任何一位音乐专业的同学,他可能都会告诉你,古典音乐并不神秘,也不高冷。


它在英文里叫Classical Music, 翻译过来其实是“经典音乐”的意思,也就是以前曾经非常流行的,过了很多很多年大家也都还喜欢的,一直流传了下来、经久不衰的音乐。


打个比方,假如过了几百年之后高晓松的《同桌的你》还有歌手在唱,大家也喜欢听,还愿意去买它的CD,那《同桌的你》无疑也能算得上是Classical Music 了。

 

你可能会说,既然是曾经的流行音乐,那为什么很多古典音乐都那么冗长呢?


答案是以前没有胶片、磁带、CD、Mp3啊,听音乐可是一个盛大的活动,得择良辰吉日、约三五好友、沐浴更衣梳妆打扮专门跑音乐厅去,不演奏长点儿也显得太没诚意了吧?

 

你可能还会说,那为什么古典音乐听起来那么复杂庄重,hmm……有些好像也并不那么“好听”呢?


这其实跟古典音乐的历史背景有关,最开始的古典音乐主要是为宗教、宫廷、皇室服务的,音乐演奏的场所都比较严肃庄重,听音乐的也基本都是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自然催生了复杂庄重的音乐创作。

 

而且,古典音乐最最重要的发源地是在德国、奥地利一代,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都是德国人,这个地区的民风就是以严谨著称,讲究逻辑、工整、设计,从而也造就了音乐上的这个特点 ,比较学术,欣赏起来也有一定的门槛。 咱们来看看古典音乐的发展史: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典音乐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时期: 巴洛克(Baroque)、古典主义(Classical)和浪漫主义(Romantic),也就是上图中我框出来的三块。


在这之前有中世纪(Medieval),中世纪大家都知道,是欧洲漫长的黑暗时期,人们饭都吃不饱,偶尔吃饱了就琢磨死后怎么上天堂,没空搞音乐。


然后是文艺复兴(Renaissance),文艺复兴其他方面的艺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可是音乐还比较空白,因为文艺复兴复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兴,但悲催的是那时记谱法都还没发明,好的音乐也没传下来。


所以呢,音乐基本是在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早期的时候白手起家。对了,这个时期还有个重要的事情,就是管风琴和小提琴被发明出来了,这两款乐器直接推动了音乐界的汹涌澎湃,因为有先进武器了嘛。

 

OK,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三个时期按音乐的风格也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部分,前两个时期的音乐基本都是严谨工整风,出现了很多程式化的音乐格式,比如协奏曲,奏鸣曲、交响曲都是这两个时期的产物,代表音乐家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海顿……;


而到了浪漫主义,整个欧洲的政局出现了很大变化,音乐也从原来的只服务上流社会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从政府订单到需要适应市场经济,所以古典音乐也渐渐往亲民、娱乐的方向靠,开始注重歌唱性、旋律性,注重表达个人内心、情怀。


代表音乐家有罗西尼、门德尔松、李斯特、肖邦、舒伯特、舒曼、瓦格纳、柴可夫斯基……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可以说是从议论文转向抒情散文,由抽象走向具体。比如舒曼的音乐听起来就比巴赫的感觉更亲近。

 

前阵子我给逃逃梳理西方音乐史的时候找到一个超棒的视频,推荐你有空的话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看看,非常有意思:


(视频全长7分钟,来源于腾讯视频网)


其中差不多从3分钟到5分15秒之间就是我们所说的古典音乐时代。


02

为什么要听古典音乐?

—— 不只是为了“高大上”


我觉得听古典音乐有好几个层次:


不闹笑话


最基本的,就是通过欣赏古典音乐去了解整个西方音乐发展史,还有音乐的一些基本常识和概念。


比如当别人问你最喜欢听什么曲子时,不会脱口而出“卡农”。


“卡农”,它是一种形式,而大家熟悉的、喜欢听的“卡农”其实是德国音乐家约翰.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打个比方,如果“卡农”是火锅,大多数人喜欢听的那首可能就是海底捞。


更有文化


然后呢,就是更有文化,品味也更国际化啰。


孩子小时候多听古典音乐,将来在某个场合听别人聊起古典音乐时,不是一脸的蒙圈,而是能迅速加入话题;


或者听到某首曲子也大概能猜到它的来源出处,时代背景,更容易投入欣赏。

 

这点其实挺重要,尤其如果将来孩子要到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留学的话,会发现周围很多同学这方面的知识都特别丰富。


记得有次逃逃的同学过来玩,家里正在放维瓦尔第的《四季》,当时刚播放到“秋”的慢板乐章,那位白人孩子刚一进门就听出来了,还说出了它曲名,让我着实有点儿惊讶。

 

后来想想其实也不足为奇,这些东西毕竟是他们的“本土菜“,比如“卡农”的那个错误逃逃就不会犯,因为他们二年级的音乐课有专门教过;


平时在学校接触古典音乐的机会也比较多,比如在12月份的《HighFive》杂志导读中我跟大家分享过,美国这边每到圣诞节前夕,很多学校都会放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芭蕾舞剧音乐,所以无论是对其中的音乐还是表达的故事背景,孩子们都非常熟悉。


从欣赏古典音乐中受益

 

最高的层次呢,当然就是真正地去欣赏古典音乐,并从中受益。


古典音乐都是那些深受历届听众喜欢的、没有被时间磨灭掉的音乐精品,好几百年前能传诵至今的东西肯定有它的道理,就像我们的古诗词一样,我们需要去欣赏它,背诵它。

 

多听古典音乐最直接的好处,肯定是提高音乐素养。


古典音乐源自西方,和我们东方传统音乐有很大的不同。东方音乐更注重旋律,音乐比较薄。


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厚度,节奏也更加多变。尤其是节奏,这一点我感受很深,比如我们在球场上喊加油,基本上永远是一个节奏“中国队,加油!中国队,加油!”这个节奏应该是来自于扭秧歌,如果稍微换个拍子估计就乱了。但在这边的球赛不一样,全场球迷有时能非常整齐地拍出很长一段很特别的节拍,关键是所有人都配合得非常默契。

 

说到节奏我想回答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孩子听莫扎特的音乐聪明,听流行乐、“小苹果”,广场舞什么的要坏耳朵,真是这样吗?“

 

相信很多爸爸妈妈都知道莫扎特效应,那是1993年的一项实验,给一群大学生听莫扎特的K448 《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 结果发现他们在认知测试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于是莫扎特音乐能使宝宝聪明的消息就被疯传,甚至有些奶粉广告上也加了一条“咱家的奶牛是一边听着莫扎特的音乐一边产奶的“。

 

不过后来很多脑科学家研究表明,莫扎特的音乐其实并不能直接提高宝宝的智商,但它们旋律流畅,令人欣快,能最大化地激发宝宝的快乐情绪,而这种快乐的情绪更有利于认知和解决问题 。

 

所以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如果你家宝宝在广场上跟着“小苹果”手舞足蹈那是好事,因为这让他心情愉悦,同时也表明孩子对节奏很敏感。

 

但是,就像我们吃饭要讲究营养均衡一样,听音乐也如此,单纯的“小苹果”或者莫扎特都太单调,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样化的选择。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口味“养成的问题。就像我们吃菜一样,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口味会伴随一生,像我是广东人,无论我现在生活在哪里,依然最爱粤菜;逃爸是西安人,也永远认为牛排比萨远比不上凉皮儿肉夹馍。而逃逃因为从小跟着我们东奔西跑,接触的菜式比较多,很明显他对食物口味的接纳度就比我和逃爸要大得多。

 

听音乐也一样,如果孩子小时候耳边只有“小苹果”,他以后可能一直都会只钟情于这种比较简单的、单薄的音乐曲式,但如果你给他更多古典音乐的选择,长大后他也更能欣赏这类稍微复杂的、丰富的音乐。


03

怎么听古典音乐 ?

—— 小时候泛听、长大了精听


孩子听古典音乐我觉得得分年龄来看,很小的时候,3-4岁以前,适合“泛听”一些比较舒缓的,悦耳优美的音乐(不去深究音乐本身,这么小也深究不了^_^),这时莫扎特的音乐就非常合适,或者舒伯特的也不错。


其实有些音乐人推荐胎教的时候听舒伯特的会更好,因为莫扎特的音乐突兀太小,而舒伯特的音乐属于从古典主义往浪漫主义过渡阶段,音乐中有优美的旋律,有浅浅的感情表达,也有足够的突兀刺激,应该适合隔着肚皮的小宝宝。

 

而4-5岁之后,我觉得各个音乐家的都应该尝试,但我不推荐一来就去下几十G的古典音乐大全来循环播放,而是从最经典的开始,选每个作曲家最最经典的代表作,因为伟大的作曲家也有为了挣稿费的灌水作品,所以选他最著名、最经典的几部,视音乐的长度一周或两周反复精听一部,熟悉了再换下一部。

 

听之前爸爸妈妈可能需要先做些功课,了解一下这首曲子的时代背景,比如巴赫的音乐很厚重,装饰音比较多,这个特点对孩子来说也许太专业。


但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讲讲巴赫所处的巴洛克时期的特点,那是一个非常重视装潢的年代,无论是绘画还是建筑都很浮华繁琐,比如教堂内饰大多是这样的,想象一下和这种建筑般配的音乐是不是也应该特别华丽呢。



再比如维瓦尔第的《四季》,听到秋的第一乐章时,可以给孩子讲讲你看到了一幅丰收喜悦的场景 ;


听到冬的第二乐章,就像外面飘着雪,我们在温暖的家里围坐着讲故事、读书……孩子的想象力也是需要启发的,先说出你的感受,抛砖引玉,带动他也聊聊从音乐中听到什么。说不定你会发现孩子有特别的天赋呢。


打个岔,有些人是真的能从音乐中看到色彩的哦,这在科学上叫做“联觉”能力,不知大家有没看过美剧《越狱》或《权利的游戏》或《西部世界》,它们的配乐师都是同一个人,当代的音乐天才贾瓦迪,据说他就是有“联觉”能力,听到一段音乐脑海里能浮出画面,同样看到一幅画面能对应出一段音乐,所以他的配乐真是绝了。


不知道“联觉”是什么感觉,听起来就好酷。,估算平均每23个人中会有1人拥有某种程度的联觉。哈哈,爸爸妈妈在陪宝宝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仔细观察一下。

 

另外需要提醒各位爸爸妈妈的是,给孩子听音乐时要选择效果稍微好点儿的音箱,还是以维瓦尔第的《四季》为例,为什么前面我打包票地说大家绝对听过呢,因为其中“春”的第一乐章就是小时候很多英语听力磁带开头惯用的一段音乐,好像有些英语听力考试也是这样,导致我现在每次听《四季》都从“春”的第二乐章开始或直接拖到“夏”,因为以前那种从听力磁带或广播里传出来的声音印象实在不怎么美好~~



最后我想说,培养孩子古典音乐欣赏能力的同时,也是咱们家长学习提升的大好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古典音乐的知识,推荐两个音频节目,严伯钧的《西方艺术史》、刘雪枫的《雪枫音乐会》,还有田艺苗的一本书《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另外网易视频《耶鲁大学公开课:聆听音乐》也非常不错。


ps:下期离离妈还会为大家分享一份古典音乐推荐清单哦~


-END-


东西儿童教育(ID:eastwest_edu):我们是一群行走在中美两地,一边带娃一边思考怎么带好娃的家长。分享地道的美式教育理念和实践,和超级靠谱的国内育儿经验攻略。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