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首页>同业动态>略谈莫扎特的六首《海顿四重奏》
内容
略谈莫扎特的六首《海顿四重奏》

收藏莫扎特音乐的唱片实在不能忽略室内乐这一块,且对于这方面的关注应该到达同歌剧、钢琴协奏曲等量齐观的程度。




收藏莫扎特音乐的唱片实在不能忽略室内乐这一块,不仅不能忽略,我更相信我们对于这方面的关注应该到达同歌剧、钢琴协奏曲等量齐观的程度。

本文略谈六首《海顿四重奏》的录音。

对一个弦乐四重奏组合来说,必演、必录的曲目首推贝多芬,但范围稍稍开广一些,大概也会包括莫扎特的作品,尤其是六首《海顿四重奏》中的作品。

对于认为弦乐四重奏这一体裁大多艰深而不太愿意去接触的人,从这些作品听起也是再适合不过的。这里简略推荐一些全套或选曲录音。



布达佩斯四重奏的全套录音


依照年代的顺序,首先推荐布达佩斯四重奏(以下简称BSQ)在1950至1953年间灌录的唱片,目前由Sony发行。

在四重奏经典当中,BSQ用功最深之处无疑是贝多芬,但他们灌录莫扎特四重奏的唱片我认为是更有意义的一份遗产。倒不是说演奏本身比他们的贝多芬更成功,而是考虑到此时该组合的成员已换成清一色的俄罗斯人,“俄国人不太能表现好莫扎特”的说法可由此划上句号了。

当然这也同年代有关,他们的演奏带着浓浓的老派人文气息,而后来苏联的音乐家们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也自然衍生出比较特别的莫扎特解读。

在六首《海顿四重奏》中,BSQ的艺术气质得到极充分的体现。以独树一帜的美声配合深刻的理解,兼顾现代的节制与人文的内涵,这可以说是BSQ艺术的核心。

爱默森四重奏的成员曾表示,他们都是以海菲斯的音响作为美学标准的一带人。所以你听他们的演奏,确实有一种既优美,又比较靓丽的声音。BSQ却反映出更早一个时代的美学,那种温柔、丝绒般的,同时又使人想到声乐的发音。

诚然,这是普遍采用揉音的典型,而这种演奏倾向是克莱斯勒与海菲斯一同“普及”的。但BSQ发音中松弛感,那种“理想的”优美与亲切,都还是更贴近前海菲斯时代。

用这样的声音表现莫扎特真是太适宜了,而在句法方面,这一组合与先前介绍的格鲁米欧三重奏/本内特的录音多有神似之处。他们都采用偏快的速度演奏,杜绝任何不当的浪漫化倾向,可是主导这种快速和简练的,不是现代性的客观,而是高贵的古典本性。所以他们的莫扎特都非常有力,却又是在原作所需要的范围之中来表现。

格鲁米欧对于莫扎特神韵的把握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可是两个室内乐组合相比较,BSQ几件乐器各自出彩,彼此配合又是典范中的典范,终归是另一组合所不及。

除了刻画优雅中的内在力量,BSQ也善于表现一份特别的敏感,尤其是一些慢乐章里的音色质地同Rubato的运用,使得某些时刻纯精神与纯感官的东西难分彼此。

布达佩斯四重奏的录音:

K.387与428的行板乐章皆为典型,还有哪个四重奏团的音响比BSQ更适于表现前者cantabile(如歌)的特征呢?

当然,就像任何能真正深刻地表现德奥经典的演绎者那样,BSQ的莫扎特最动人之处毕竟还是四位演奏家对音乐发展之“文理”把握,K.387的赋格乐章不仅各声部配合甚佳,戏剧效果的表达同样惟妙惟肖;K.421全篇并未刻意涂上暗色,原作的阴影却如此的挥之不去;K.464的行板演奏相当简练,10分半钟完结(通常会用13分钟),却从不让人感觉少了什么。

这些录音目前同BSQ演出的莫扎特五重奏合为一套,发行了低价版纸盒装,本人却并不推荐。因为那个系列制作之粗糙,譬如不带说明书的做法已到了让人无法容忍的程度,尤其是如此精美的演奏,更不能搭配这样的装帧了。

考虑到Sony目前也再不断推出优质再版,BSQ应该是不会被忽略的,本人毫无保留地推荐这些录音,却建议读者等到有品质的再版出现时再行收藏。


阿玛迪乌斯四重奏的立体声录音


对于战后的弦乐四重奏组合来说,阿玛迪乌斯四重奏(以下简称ASQ)演绎德奥经典有特殊的地位。

这一组合五十年代在Westminster的早期录音就包括一些莫扎特的四重奏,近年Audite又发行了他们在RIAS的广播录音,不过ASQ最有影响的莫扎特还是他们在DG的录音室版本。

1964年至1969年间,他们完成了四重奏全集的录音,这套唱片不仅记录下ASQ顶峰时代的艺术,也反映了DG最好的室内乐录音的水平。

除了大提琴之外,ASQ的成员都来自维也纳,并且他们又都受到注重于深度和理智分析的弗莱什学派的影响。他们成为战后德奥室内乐传统的延续,却开辟出全新的风格,尽管发音仍有维也纳一系四重奏团的特点。

演出“海顿四重奏”时,ASQ音响中明亮、光彩的特质或许来自维也纳传统,同时又伴随一份润泽而透明的质地。尽管不是BSQ那种丝绒般的美,其间的敏感与声乐化的特质倒不逊于前者。

虽然根据第一小提琴Norbert Brainin的说法,布什四重奏影响他最多,他们演奏莫扎特却完全没有对揉音刻意节制的运用。那充盈着宜人美感,又总恰如其分的音响,仿佛是找到了演绎莫扎特的理想声音。

可倘若我们以为,ASQ将通过一种较轻松的感官美刻画莫扎特的形象,那就错了。事实上,四把琴所展现的音响纵深气魄之大,实在可谓惊人。很明显是特意要揭示莫扎特音乐的内在力量,演奏却始终没有逾越“莫扎特风格”的界限,并非是一份单纯的大气,而是需要对作品了解通透才能如此挥洒。而这也正是ASQ演绎古典杰作的总纲。

阿玛迪乌斯四重奏的录音:

这种挥洒自如的品质更多表现在句法和自由速度中。

Brainin指出,ASQ长期潜心于探究古典作品主题发展的构思,录音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正是该组合的演奏迥异于阿尔班•贝尔格、苏斯克、梅洛斯诸四重奏的地方。

当然杰出的四重奏团势必对此都有各自的心得,ASQ却特别鲜明地刻画出音乐进行的动力感,在不同性格与速度的乐章中皆然。并非通过速度的紧凑来达到,而是一种特殊的速度控制,Rubato的运用大胆而鲜明,却总是有的放矢;句法不似布达佩斯四重奏那样凝练,却有很强大的张力。譬如刻画K.387第一乐章内在的紧张,ASQ独特分句所表现的凛冽让人为之一震,而在小步舞曲的中段,通过节奏与音响刻画的庄严又令人为之一惊。

尽管ASQ的句法始终优美,我们却发现音乐家们极少在莫扎特感人肺腑的抒情旋律中投入太深。

拥有如此迷人的音色,又对自由速度掌握精深,恰当地突出那种感人的特点岂能难倒几位音乐家呢?可他们往往选择了更加内敛的表达,由此同前述BSQ的录音异趣。以K.428的行板乐章为例,ASQ的音响造型更宽宏,绝美的旋律轮廓表现更为节制,BSQ整体追求更亲切的音响格局,某些时刻则无遮无挡地冲向感官享受的顶点。

很多四重奏组合都会深入探.421中戏剧性的因素,可是像ASQ这样,将这首名作表现得如此雄伟有力,仍旧是拥有与众不同、让人憬然一惊的神采。这种力量感应该是几位音乐所追求的艺术品格。

在Westminster的早期录音中,ASQ的艺术还未全面成熟,他们演出K.464的录音却是非常珍贵的遗产,变奏曲乐章竟然用了16分钟!气息控制精彩绝伦。DG的立体声录音中这个乐章的演奏没有那么极端化,13分钟,是通常的标准,但演奏所呈现的那份沛然的流动感则同前一次录音一样,标出了ASQ在两个时代的高度。

这套全集停产一段时间后,DG又在“收藏家系列”的环保装唱片中将其再版。这个系列的声音制作还是不错的,但装帧风格变化之后品位削弱了很多,不过还是比Sony发行的BSQ简装版值得推荐。

目前DG特别用心的再版甚少涉及室内乐方面,实在是有待于加强,希望他们能将ASQ的录音系统整理,并做到最近发行的“卡尔•伯姆后期录音集”的水平。


青春气息的版本,哈根四重奏的唱片


时至今日,哈根四重奏(以下简称HSQ)已经是一个相当老牌的四重奏团,可提起他们,又总好象是在说几位年轻的音乐家。

HSQ同DG之间的关系可谓微妙,在它之后,DG就没有系统性地推出某一四重奏团的唱片了,而该组合的CD又恰逢“大黄标”封面的尾声。因此可说,HSQ属于DG的某种文化暂告一段落的纪念之一。

原本从唱片公司的做法来看,大概是要将战后的四重奏录音构成:阿玛迪乌斯—梅洛斯—爱默森—哈根这样一条线。可惜由于种种原因,HSQ的录音事业未及那几个前辈团体一样蓬勃,虽然原本曲目较宽,稍后却渐渐停了下来,贝多芬的四重奏也只录下一部分。

这样,莫扎特四重奏全集的唱片就成为该组合最重要的大部头录音,不难发现几位音乐家用心之深,连早年的作品也灌录了(瓜内里、朱莉亚、爱默森等组合都没有录那些“少作”)。

不过,其中我只听了“海顿四重奏”单独发行的唱片,确实精彩,颇能让我们看到HSQ最好的一面。

四位提琴家采用了尽量节制揉音的方式来演奏,效果有时接近某些本真演奏的“轻盈”,有时又接近传统德国式的“庄严”,尤其是几把琴同时演奏和弦的时候。

整体上仍是强调了一种清新与透明感,少用揉音的风格更需要对音色美的把握,这方面,HSQ几乎做到滴水不漏。那水晶般的音响与结构呈现,显然是四人辛苦努力的结果,所以偶尔可听出他们对此有刻意的强调,但他们树立起一种美好的艺术个性则是毫无疑问的。

哈根四重奏的录音:

在布什四重奏的年代,无揉音的风格往往是突出一份古朴,及发音内在的力量,某种苍劲。

如今HSQ用来,似乎有一种美学性的考虑——简洁单纯,并且如前所述,古今之优点力求兼容并包。同时他们的演奏也确实让人感觉富于“青春气息”。

演奏之不同侧面都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虽偏于清淡,力度对比方面却相当大胆;自由速度的运用相当普遍,且尺幅不小,演奏古典杰作就该自由,但是几位音乐家能如此运用而不伤作品雅致的结构,实在是出众的修养。

表现经典作品而特别能够流露青春色彩,不仅需要一种自然的朝气,也需要避免细节中有太多青涩处,否则原作的神韵会受影响,那种朝气也无法很好地流露出来。哈根四重奏避免了这两方面的问题。

正如人们在生活中面对美妙的青春气息,往往会抱以更多的宽容一样,HSQ演出“海顿四重奏”的录音并没有到达前述两套唱片的高度,却还总是吸引我不断听下去。要说差距在哪里,我认为很明显的一点是演奏中的刻意,发音中的刻意强调尚可,自由速度中许多东西却阻碍了演奏到达更高的水平,而有趣的是,它们又使演奏本身在相同水平的录音中显得比较出色。

听ASQ的莫扎特,你会明显感受到他们的Rubato 有很多理智性思考的痕迹,演奏出来的效果却无疑是文思畅达、自然开阔的;反观HSQ的演奏,他们的自由速度之“立意”,似乎是没有那样深厚的思考的根底,而更强调一份随性。

结果却是在随性的“画面”下,不时露出人为设计的“底稿”,那种自由至多表现出演奏者个人的体验,却未能触及ASQ那般纵览全局的宏观,或BSQ手中真正纯熟的浑然天成。可是,相对于不那么伟大的四重奏团,HSQ这样的演奏又明显是了不起的,因为他们个性风格强烈的演奏竟从来没有跃出“莫扎特风格”允许的范围之外。单这一点,没有真正扎实的修养是绝对无法办到的,这两方面的比较只能说是让我们看到演奏艺术的高度几无止境。

HSQ演奏K.458的慢乐章,或K.465的第一乐章时,某些刻意轻柔的效果让我生出“不必如此”之感;而面对他们在K.421中表达如此丰富之内心体验,同时把握得当,丝毫没有自乱阵脚的手笔,心里又生出由衷的佩服。我手中这套3CDs的正价版唱片或许已经停产,但本来我就更推荐他们的全集录音,其中还包含另一些富有吸引力的内容,譬如四重奏版小夜曲K.525。

以下再推荐两个四重奏组合的选曲录音,他们都录制了全部的《海顿四重奏》,只是我仅收藏了其中一部分。


爱默森四重奏的K.387与421


这也是一张影响我很深的唱片。爱默森四重奏(以下简称ESQ)没有灌录莫扎特的早期作品,成熟杰作的录音也是逐步完成的,最后还转到Sony去录,多少也是DG近十年状况的一种反映,不过他们演出《海顿四重奏》中头两首的正价版至今仍未下线,可见人气不低。

或许是风格使然,DG开始同ESQ合作时,后者也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团体,可是同HSQ相比,他们的演奏给人更加成熟的印象。如前所述,这一组合的四人都有那种奉海菲斯的发音为典范的审美,他们的音响也确实是在利落之中给人一派华丽的印象。

这样的特点很适于表现莫扎特。同时,ESQ的演奏之成熟是基于他们对现代派的演绎观点做出了平实,却相当全面的表现。

阿玛迪乌斯四重奏的莫扎特尽管开辟了新的风格,却听得出许多老派的源流,ESQ的演奏初听好象是一种身着美声外衣的四平八稳,没有阿玛迪乌斯与布达佩斯的传统根底,也没有哈根四重奏的青春气息与个性印记,速度的选择,Ruabto的把握,或句法方面都更多显得自然而然,并且也是面面俱到。

而正是这面面俱到,区别了不同的“四平八稳”之演绎的高低。

ESQ流畅自然的句法初听绝对不像哈根四重奏的个性演绎那样抓人,可逐步领略他们对音乐性格恰如其分的表达,对于美声的效果为音乐服务的洞见,又会感觉相对于HSQ,这几位提琴家的演奏还是更多出一份成熟的风采,有锤炼而无匠气。

以K.387的第一乐章为例,ESQ的声音是在古典风的前提下既表现出光辉的一面,又带些娇美的质感;同ASQ富于内尽的演奏相比,他们呈现主题时,旋律线更为舒展,音乐的形象比较雍容华贵,但是节奏中总不失去新鲜感。

埃默森四重奏的录音:

在其后的小步舞曲乐章,尽管三段间的对比如此惊人,ESQ的演奏却没有什么刻意的强调,仅是为音乐找到恰当的表情。

行板中,小提琴音色娇美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可又总能同原作所追求的敏感相调和,是很能反映该组合之品格的演奏。终曲的演奏需要特别提及,相对于前三个乐章,几位音乐家在这里好象把个性充分放开了。但一方面,这是针对原作的需要,莫扎特在此突出地采用戏剧化的音乐性格呼应横向的(理智的)复调结构;另一方面,也正是他们同HSQ相比最显著的差别,这几位音乐家在整体稳健的背景之下,突然做出一些奇笔,如某些“任性的”渐慢,或是在清晰的复调中,特别以轻柔却十分凝聚的效果突出低音线,等等,反倒有点睛的作用。而哈根四重奏个性演绎的痕迹太普遍,再加上一些明显刻意的笔触,就不免有堆砌之感。

表现K.421这样富于戏剧性的作品,ESQ使用的Ruabto虽不外向,细听之下却会发现他们说出了多么丰富的内容。第三乐章不强化的跌宕效果,细节中的弹性却已将不安的气氛表现得足够锋利,甚至相对明朗的中段也弥漫着一种紧张。

这款单独发行的CD不难找到,可是ESQ演奏全套《海顿四重奏》的唱片已停产许久了,不知何时能重见天日呢?


艾斯特哈齐四重奏的K.458与465


这是我偶然得到的一张唱片。艾斯特哈齐四重奏(Esterhazy String Quartet,为了同ESQ做出区分,以下简称ESQ II)是一个本真演奏的团体,但肯定不是最富盛名几个之一。

事实上,该组合近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唱片推出,而先前的录音也实在不算多。其中最大规模的应该是为“琴鸟”灌录的莫扎特六首《海顿四重奏》,及弦乐五重奏(我不清楚是否为全套);另一些录音散见于Teldec、Sone等公司。

“琴鸟”的正价版唱片听产后,Decca似乎没有很留意该组合录音的再版,但《海顿四重奏》还是再版过一次。我手头这张是“琴鸟”的日版唱片,90年代初发行的中价版,是“琴鸟”杰作精选(写着“Best 50”,日版唱片喜欢此类设定)中的一张,这才让我意识到,彼时该组合还是受到很大肯定的。

有些古乐组合也追求润泽的弦乐音响,L’ARCHIBUDELLI灌录的莫扎特室内乐即属此列,ESQ II却追求一种干而不涩,金光闪闪的发音,这一点又得到了很好的录音的帮助;该组合另一明显的特点,就是追求声部的清晰与独立性,不仅仅是将作品的结构拉得清楚,更赋予每一件乐器足够的灵活,呈现一种亲密对话的氛围。而《海顿四重奏》又是莫扎特尤为注重几把提琴分挑重担的作品。这种亲密在K.465的行板乐章表现得相当充分,演奏充满了自发性,各声部此呼彼应时的默契良好地揭示出原作的思路。而在这首四重奏的第一乐章,进入主部的快板后,ESQ II刻画音乐的进行既有充沛的活力,又在呼应之中突出了一派欢乐的意境。

艾斯特哈齐四重奏的录音:

然而,该团体在表现那种亲密对话的风格的同时,反映音乐发展的内在力量却是不够突出。似乎对当时的他们来说,默契中的灵感同刻画前驱的动力不能完全成正比,可对于阿玛迪乌斯四重奏而言,二者就是完全成正比的。

这并不是说,ESQ II的演奏因此出现了软肋,至少不会比哈根四重奏的个性化更接近于弱点。只是这样的对比提醒了我们,追求“本真”的方法有很多,在前述如此核心的方面,ASQ恐怕比这一古乐组合还更加本真些。

在演奏速度方面,ESQ II的观点较为传统,快板乐章很少让人吃惊,慢乐章则明显追求流畅感。

配合他们的发音,K.458的首乐章有一种古朴之中的雍容华贵,效果相当迷人;同时那种声部配合的灵巧也是一览无余。小步舞曲中,乐句的塑造常常追求精短,与传统风格的演奏差别较明显。

这首小步舞曲的旋律往往被表现得更加舒展,此处以更大的起伏、更鲜明的流动进行刻画,似乎是要还舞曲之本来面目,细节中自由度又带出丰富的韵味。柔板乐章的演奏相当紧凑,可贵的是气息控制自如,纹丝不乱,在有限的时间里说出足够的内容。

四把琴的亲密堪称典范,另有一些独特的观点,如其他组合所突出的某些抒情旋律,他们偏偏使其清淡地流过,但整体意境出色,听来也别有味道。

唱片的录音相当好,发音的质感捕捉得算是鲜活,泛音也丰富,本身偏干的发音就更需要这一点;整体上则是Decca有品位的发烧录音的典型。

如果Decca将ESQ II的莫扎特录音整理重发,应当是值得期待的,只是希望重发的唱片能表现出“琴鸟”的传统品位。


本文6327字。感谢阅读。

有兴趣的话还可以阅读这篇:略谈莫扎特的四首《长笛四重奏》




更多推荐
友情链接